又一巨星陨落!
国家再失栋梁!
9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玶,因病医治无效,于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玶,1924年3月20日生于湖北大悟。1943年考入原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59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在工程水文地质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他在长江三峡大坝、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论证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李玶院士在负责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地震地质工作中,提出稳定断块周边活动断裂带与强震成因联系的认识,为长江三峡大坝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并为后来的断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李玶院士在主持的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工作中,对断层活动性鉴定方法、能动断层识别标志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了工程地震学和活动构造学的发展。在主持的二滩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云南阳宗海火电厂等国家重大工程场址构造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中,创造性提出“强震发生断层”的概念,为我国工程地震地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对重大工程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生于大悟贫困农家
儿时在路灯下读书
李玶院士1924年3月出生于湖北大悟县汪洋店,父母是贫穷的农民。由于家境贫寒,李玶9岁才得以到武昌就读湖北省第六小学。小学未毕业又逃难到重庆考取了南开中学。
读到高中二年级时,来自大哥的经济援助没有了,他只得以同等学力考取大学,为此,他每天都晚睡早起赶学高三课程。他住在楼上,为不影响同学们的休息,他进出宿舍总是轻手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