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1篇:《三峡》
2022-6-2 19:02 来自 确实是个孩子谥 发布 @ 宜昌社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往期内容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2篇:曹刿论战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1.鱼我所欲也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章》2.富贵不能淫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章》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4篇:《北冥有鱼》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5篇:《虽有嘉肴》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6.伯牙善鼓琴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8篇:出师表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9篇:桃花源记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0篇:《答谢中书书》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9篇:《送东阳马生序》
推荐背诵的篇目主要有:
【作者简介】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郦道元以父荫入仕,为官之后,仕途坎坷,在朝中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出历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执法严峻,有威名,但也招致一些宗室怨恨。孝昌三年(527年),镇守雍州的齐王萧宝夤出现反状,宗室元徽等趁机推举拜郦道元为关右慰劳大使,前去监管萧宝夤。同年,郦道元在阴盘驿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害。武泰初年,被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遂以毕生心血,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此外,郦道元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图片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字词
1.沿溯阻绝断绝
2有时朝发白帝 出发
3.或王命急宣 有时
4.不以疾也 快
5.哀转久绝 消失
6.属引凄异 连续 属引凄异 延长
7.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8.乘奔御风 这里指飞奔的马
9.夏水襄陵 升到高处
10.良多趣味 甚,很
11.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12.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13.虽乘奔御风 即使
14.回清倒影 清波
15.绝巘多生怪柏 山峰
16.素湍绿潭 急流
17.空谷传响 回声
二、翻译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8.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
三、比较阅读
(一)【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全,都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 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4. 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解释加线的词语。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有的
2.翻译下面句子。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天高地厚华夏情。或山峻水清三峡美
5.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三)【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愉快!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二人对酌饮酒
(2)越钱塘,绝长江 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四)【乙】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③。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有删节)
【注】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③龂(yín)腭(è):龂,牙根。腭:牙床。
【译文】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高墙矗立,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又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潭。周边的岩石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龇牙咧嘴,参差不齐。潭下许多大石块杂乱排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石上)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黄神活着的时候,就居住在这个地方。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或短语。
(1)两山墙立 像墙一样矗立;
(2)其下大石杂列杂乱排列
(3)方东向立 朝东面站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
3.乙文运用丰富的写作手法描绘沿途所见黄溪风光,请分析“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和叠词,生动写出溪水的清澈、弯曲,以及流动时的无声。
4.请选出下列选项中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A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视觉的角度,正侧面描写结合,刻画出三峡两岸山石的高窄。
B甲文通过猿猴哀转啸叫的描述,并引用渔人的歌,共同体现出三峡凄清的氛围下人与动物处境的凄凉。
C乙文作者在描摹景物的过程中直接流露出自己对景色的情感,例如“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D乙文像甲文一样,也采用总起的方式,先介绍对象的整体面貌,而后再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做具体描绘,思路清晰,秩序井然。
(B并没有体现动物处境的凄凉;C这两句都是客观描写,并没有直接抒情;D乙文没有采用总起的方式。)
(五)【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有峰东环而下 环绕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于是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4.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溪破其中出。
(六)【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温泉洗澡。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A.虽兜笼不能容 虽乘奔御风
B.公步行良苦 良多趣味
C.路绝矣 沿溯阻绝
D.引五六壮佼者来 属引凄异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C )
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D.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3.翻译句子。
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开始时还想勉强撑着自己走,等到十分疲惫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4.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三峡》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可结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正侧面描写谈;
《游黄山记》描绘黄山具有险仄、奇雄的特点,可结合“虽兜笼不能容”“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步行良苦”等正侧面描写谈。
(七)【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 河中漱广 冲击,冲荡
(2) 窥深悸魄 看,望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甲文: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①“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示例: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八)【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及返顾 回头看
(2)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就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九)【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①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②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④。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⑤,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⑥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苏轼/文,节选自《放鹤亭记》)
①张君: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②明年:第二年。③适:恰好。④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⑤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⑥傃(sù):向,向着,沿着。
1.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A.略无阙处 低矮的城郭
B. 属引凄异 延长
C.旦则望西山之缺 早晨
D.故名之曰“放鹤亭” 命名
(通“缺”,中断)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每至/晴初/霜旦 B. 水/及其半扉
C.自/三峡/七百里中 D. 故名/之/曰/“放鹤亭”
( 故/名之曰/“放鹤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它们)有时站在水边的田地里,有时飞到云层上。
4.甲、乙两段选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有共同之处,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示例:甲文中的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而乙文中的山的特点是: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甲文中写树“荣”草“茂”,而乙文中用“草木际天”一句描写了类似景象。
(十)【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A.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快
C.迳黄牛山 经过
D.犹望见此物 好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色如人负刀牵牛。
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湍急 纡回(深) 侧面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中考真题
一、(2017·福建中考)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往期内容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2篇:曹刿论战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1.鱼我所欲也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章》2.富贵不能淫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章》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4篇:《北冥有鱼》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5篇:《虽有嘉肴》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6.伯牙善鼓琴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7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8篇:出师表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9篇:桃花源记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0篇:《答谢中书书》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第19篇:《送东阳马生序》
推荐背诵的篇目主要有:
【作者简介】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郦道元以父荫入仕,为官之后,仕途坎坷,在朝中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出历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执法严峻,有威名,但也招致一些宗室怨恨。孝昌三年(527年),镇守雍州的齐王萧宝夤出现反状,宗室元徽等趁机推举拜郦道元为关右慰劳大使,前去监管萧宝夤。同年,郦道元在阴盘驿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害。武泰初年,被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遂以毕生心血,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此外,郦道元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图片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字词
1.沿溯阻绝断绝
2有时朝发白帝 出发
3.或王命急宣 有时
4.不以疾也 快
5.哀转久绝 消失
6.属引凄异 连续 属引凄异 延长
7.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8.乘奔御风 这里指飞奔的马
9.夏水襄陵 升到高处
10.良多趣味 甚,很
11.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12.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13.虽乘奔御风 即使
14.回清倒影 清波
15.绝巘多生怪柏 山峰
16.素湍绿潭 急流
17.空谷传响 回声
二、翻译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6.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8.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
三、比较阅读
(一)【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全,都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 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4. 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解释加线的词语。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有的
2.翻译下面句子。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
3.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天高地厚华夏情。或山峻水清三峡美
5.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三)【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愉快!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二人对酌饮酒
(2)越钱塘,绝长江 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四)【乙】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③。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有删节)
【注】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③龂(yín)腭(è):龂,牙根。腭:牙床。
【译文】黄溪距离永州城约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就到达黄神祠。黄神祠后面的高山陡峭险峻,犹如两面高墙矗立,山上并排生长着红花绿草,这些花花草草顺着山势蜿蜒起伏,或升或降,或沉或浮。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则是悬崖峭壁和各种岩洞。黄溪水底铺满了小石头。过了黄神祠,提起裤脚涉水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一个剖开的大瓮,侧壁高达千尺。溪水汇聚在这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水流疾速,像一道白虹,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有数百尾鱼儿游来游去,相聚在石头底下。又往南走百步,来到第二潭。周边的岩石高峻耸立,靠近激流,(山石的形状)像猛兽龇牙咧嘴,参差不齐。潭下许多大石块杂乱排列,可以当桌凳坐下来畅饮。(石上)有一种红头黑翅膀的鸟,大的像天鹅、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再往南数里,地貌变化不大,树木茂盛,山石清瘦,流水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一片广阔幽深的平野,这里依山傍水,山路平坦,水流舒缓,有土地田园。黄神活着的时候,就居住在这个地方。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或短语。
(1)两山墙立 像墙一样矗立;
(2)其下大石杂列杂乱排列
(3)方东向立 朝东面站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来到初潭,(这里的景致)新奇美丽,美得几乎让人无法形容
3.乙文运用丰富的写作手法描绘沿途所见黄溪风光,请分析“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和叠词,生动写出溪水的清澈、弯曲,以及流动时的无声。
4.请选出下列选项中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A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视觉的角度,正侧面描写结合,刻画出三峡两岸山石的高窄。
B甲文通过猿猴哀转啸叫的描述,并引用渔人的歌,共同体现出三峡凄清的氛围下人与动物处境的凄凉。
C乙文作者在描摹景物的过程中直接流露出自己对景色的情感,例如“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D乙文像甲文一样,也采用总起的方式,先介绍对象的整体面貌,而后再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做具体描绘,思路清晰,秩序井然。
(B并没有体现动物处境的凄凉;C这两句都是客观描写,并没有直接抒情;D乙文没有采用总起的方式。)
(五)【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有峰东环而下 环绕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于是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4.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溪破其中出。
(六)【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温泉洗澡。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A.虽兜笼不能容 虽乘奔御风
B.公步行良苦 良多趣味
C.路绝矣 沿溯阻绝
D.引五六壮佼者来 属引凄异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C )
例句:遂浴黄山之汤泉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D.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3.翻译句子。
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开始时还想勉强撑着自己走,等到十分疲惫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4.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三峡》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可结合“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等正侧面描写谈;
《游黄山记》描绘黄山具有险仄、奇雄的特点,可结合“虽兜笼不能容”“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步行良苦”等正侧面描写谈。
(七)【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 河中漱广 冲击,冲荡
(2) 窥深悸魄 看,望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甲文: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①“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示例: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八)【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及返顾 回头看
(2)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就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九)【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①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②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④。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⑤,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⑥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苏轼/文,节选自《放鹤亭记》)
①张君: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②明年:第二年。③适:恰好。④俯仰百变:俯视、仰视之间,气象有许多变化。⑤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⑥傃(sù):向,向着,沿着。
1.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A.略无阙处 低矮的城郭
B. 属引凄异 延长
C.旦则望西山之缺 早晨
D.故名之曰“放鹤亭” 命名
(通“缺”,中断)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每至/晴初/霜旦 B. 水/及其半扉
C.自/三峡/七百里中 D. 故名/之/曰/“放鹤亭”
( 故/名之曰/“放鹤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它们)有时站在水边的田地里,有时飞到云层上。
4.甲、乙两段选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有共同之处,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示例:甲文中的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而乙文中的山的特点是: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甲文中写树“荣”草“茂”,而乙文中用“草木际天”一句描写了类似景象。
(十)【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A.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快
C.迳黄牛山 经过
D.犹望见此物 好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色如人负刀牵牛。
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湍急 纡回(深) 侧面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中考真题
一、(2017·福建中考)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 最近查阅: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上一篇: 中考文言文《三峡》知识点整理--八上
下一篇: 每日古文赏析之二九九《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