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记忆》:端午节 划龙船
2022-6-2 18:07 来自 David902 发布 @ 宜昌社区
端午节 划龙船
文|王志敏 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 还有几天,又是端午节。家乡的印象,儿时的欢乐,总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是屈原故里——这是秭归人得天独厚的荣耀。端午习俗,因屈原而来,唐代诗人文秀曾写有一首《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苏东坡有竹枝词说端午习俗,千年不变。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宋·苏轼《竹枝歌》端午粽子的由来最早可见吴均(南朝梁代)《续齐谐记》,原文如下: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节选)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粽子放楝叶并彩线包缠,是为了保护屈原遗体免受蛟龙所害。不过,现在的秭归人一般不用竹筒粽,而是就地取材,用后山采来的箬叶包粽。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用线、彩线或棕叶系好。粽内不放楝叶,而是放上红枣、绿豆等健康食品。
秭归端午包粽子(何怀强摄)
端午包粽子(郑云峰摄)
在秭归县城归州古镇,每年除了春节,就数端午节热闹。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长达20天,一直要从五月初五过到五月廿五。这是因为连续有三个端阳:五月初五头端阳,五月十五大端阳,五月廿五末端阳。过了末端阳,才算过完了端午节。从农历四月底五月初,归州城内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提前一星期腌盐蛋;每天早晨把雄黄酒摆在阳台上晒,饮少许,主要涂抹在额头上或其他部位;提前几天打发孩子们上山去割艾蒿、菖蒲,拿回家挂在门上;艾蒿叶还有用处,一煮鸡蛋,二烧水洗脚;将积攒下来的糯米泡起来,那是准备做粽子的;打扫卫生。
归州古镇端午节挂艾习俗(照片中是归州古镇解放街)
归州古镇屈原故里牌坊前,迎接端午挂艾蒿(何怀强摄)
端午来临,峡江小镇会披上节日的盛装。从将军堡下秭归师范到鼎心门物资局,从北门沟民居到城东食品厂边的大桥,每个单位墙上插满彩旗,红灯高挑。家家门口,正插菖蒲,斜挂艾蒿。平常满是油香、油条、油饼的前街小酒馆,全摆上了各种粽子。卖小百货铺子的柜台里,坛子罐子装满的雄黄酒香飘街巷。记得小时候,归州每年端午节划龙船比赛,总是在归州城东5里老屈原庙。这里虽然因三峡大坝蓄水已没入水下,但留在脑海的记忆,却是永恒的。
归州城东5里清烈公祠原貌(何怀强摄)
老屈原庙位于归州城东五里,江边小地名叫屈原沱。屈原沱地名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屈原被流放到湖南沅湘流域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时,忽闻楚国兵败,郢都城破,在极度悲愤之中抱石跳进了汨罗江。噩耗传到了屈原家乡,屈原的姐姐女媭某日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条神鱼告知她,神鱼将载着屈原尸身到长江边屈原故居处。第二天,女媭在故居江边果然发现了一条大鱼在岸边游来游去。人们把鱼拖上岸,将鱼腹剖开,见屈原安祥地躺在里面。人们取出屈原尸身,再将鱼腹缝好,放回水中。乡亲们在屈原曾经住过的故居江边修筑墓地,安葬了屈原。此后,这里就叫屈原沱,简称屈沱。
秭归文化局王敏(左一,已故)与皮远友(前右一,已故)下乡搜集秭归民间传说
屈原庙原本没有庙,只有一座屈原墓。到了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时任归州刺史的右神策将军王茂元,为“表忠贞之所诞”,决意按唐礼制在屈原墓侧为屈原修建祠庙。关于此,清代归州知州李炘《重修楚左徒屈大夫祠记》中记载有“秭归刺史王茂元始建祠于墓侧,其神像章服,悉尊唐制。”《闻见后录》曰“屈沱,屈原故居也。今沱北岸上有屈公祠、三闾大夫墓。”屈原祠修建一百多年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赵顼追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庙名改为“清烈公祠”。逾后数百年,清烈公祠陆续得到多任归州地方官员主持修缮。《归州志》中记载的有: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知州王秃哥不花;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知州密儿哈吗;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州孙鹤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知州王景阳;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王沛膏;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州李炘……清烈公祠,百姓俗称屈原庙(后来称老屈原庙)。到了清末及民国初年,屈原庙毁损严重。当时由于战乱纷纷,民不聊生,根本无人修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曾轰炸过屈原庙,更使得英烈寺庙破颓不堪。解放后,直到1963年3月,政府部门拨款维修了大门牌楼及梁架。1965年3月,再次拨款重修了祠庙大殿屋顶及装饰。1976年,为了修建葛洲坝水利工程,屈原庙迁至秭归城东3里向家坪(大慈寺)旁边的小山上,更名为“屈原祠”。2003年,为修建三峡大坝,屈原祠再次迁往茅坪凤凰山下,2010年全面竣工。老屈原庙东西向,坐北朝南,对着长江。庙正门,二龙绕柱竖匾为“清烈公祠”,左右两旁有两个小匾,一是“孤忠”,一是“流芳”。横匾下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江上清风”,下联是“日月增光”。大殿正中,供有屈原泥塑坐像。屈原塑像端庄凝重,双目传神,耳有痣毛,美髯过胸,丰神秀朗,头戴红色平顶的切云冠,身穿蓝底黑白花的朝袍。后殿,供有屈原之妹屈幺姑的立像。屈幺姑(未出嫁)梳分头麻花髻,小足,身材姣好,面带愁容,似泪未干。1967年8月,秭归城关与香溪之间的城-香公路通车后,公路从屈原庙前通过。随之,屈原庙前开阔地带被神农架林区使用,修建了一个大型木材场,到处堆放着林区运出来的木材。
1975年,归州城东5里屈原庙
[atta
文|王志敏 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 还有几天,又是端午节。家乡的印象,儿时的欢乐,总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是屈原故里——这是秭归人得天独厚的荣耀。端午习俗,因屈原而来,唐代诗人文秀曾写有一首《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苏东坡有竹枝词说端午习俗,千年不变。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宋·苏轼《竹枝歌》端午粽子的由来最早可见吴均(南朝梁代)《续齐谐记》,原文如下: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节选)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粽子放楝叶并彩线包缠,是为了保护屈原遗体免受蛟龙所害。不过,现在的秭归人一般不用竹筒粽,而是就地取材,用后山采来的箬叶包粽。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用线、彩线或棕叶系好。粽内不放楝叶,而是放上红枣、绿豆等健康食品。
秭归端午包粽子(何怀强摄)
端午包粽子(郑云峰摄)
在秭归县城归州古镇,每年除了春节,就数端午节热闹。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长达20天,一直要从五月初五过到五月廿五。这是因为连续有三个端阳:五月初五头端阳,五月十五大端阳,五月廿五末端阳。过了末端阳,才算过完了端午节。从农历四月底五月初,归州城内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提前一星期腌盐蛋;每天早晨把雄黄酒摆在阳台上晒,饮少许,主要涂抹在额头上或其他部位;提前几天打发孩子们上山去割艾蒿、菖蒲,拿回家挂在门上;艾蒿叶还有用处,一煮鸡蛋,二烧水洗脚;将积攒下来的糯米泡起来,那是准备做粽子的;打扫卫生。
归州古镇端午节挂艾习俗(照片中是归州古镇解放街)
归州古镇屈原故里牌坊前,迎接端午挂艾蒿(何怀强摄)
端午来临,峡江小镇会披上节日的盛装。从将军堡下秭归师范到鼎心门物资局,从北门沟民居到城东食品厂边的大桥,每个单位墙上插满彩旗,红灯高挑。家家门口,正插菖蒲,斜挂艾蒿。平常满是油香、油条、油饼的前街小酒馆,全摆上了各种粽子。卖小百货铺子的柜台里,坛子罐子装满的雄黄酒香飘街巷。记得小时候,归州每年端午节划龙船比赛,总是在归州城东5里老屈原庙。这里虽然因三峡大坝蓄水已没入水下,但留在脑海的记忆,却是永恒的。
归州城东5里清烈公祠原貌(何怀强摄)
老屈原庙位于归州城东五里,江边小地名叫屈原沱。屈原沱地名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屈原被流放到湖南沅湘流域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时,忽闻楚国兵败,郢都城破,在极度悲愤之中抱石跳进了汨罗江。噩耗传到了屈原家乡,屈原的姐姐女媭某日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条神鱼告知她,神鱼将载着屈原尸身到长江边屈原故居处。第二天,女媭在故居江边果然发现了一条大鱼在岸边游来游去。人们把鱼拖上岸,将鱼腹剖开,见屈原安祥地躺在里面。人们取出屈原尸身,再将鱼腹缝好,放回水中。乡亲们在屈原曾经住过的故居江边修筑墓地,安葬了屈原。此后,这里就叫屈原沱,简称屈沱。
秭归文化局王敏(左一,已故)与皮远友(前右一,已故)下乡搜集秭归民间传说
屈原庙原本没有庙,只有一座屈原墓。到了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时任归州刺史的右神策将军王茂元,为“表忠贞之所诞”,决意按唐礼制在屈原墓侧为屈原修建祠庙。关于此,清代归州知州李炘《重修楚左徒屈大夫祠记》中记载有“秭归刺史王茂元始建祠于墓侧,其神像章服,悉尊唐制。”《闻见后录》曰“屈沱,屈原故居也。今沱北岸上有屈公祠、三闾大夫墓。”屈原祠修建一百多年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赵顼追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庙名改为“清烈公祠”。逾后数百年,清烈公祠陆续得到多任归州地方官员主持修缮。《归州志》中记载的有: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知州王秃哥不花;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知州密儿哈吗;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州孙鹤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知州王景阳;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王沛膏;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州李炘……清烈公祠,百姓俗称屈原庙(后来称老屈原庙)。到了清末及民国初年,屈原庙毁损严重。当时由于战乱纷纷,民不聊生,根本无人修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曾轰炸过屈原庙,更使得英烈寺庙破颓不堪。解放后,直到1963年3月,政府部门拨款维修了大门牌楼及梁架。1965年3月,再次拨款重修了祠庙大殿屋顶及装饰。1976年,为了修建葛洲坝水利工程,屈原庙迁至秭归城东3里向家坪(大慈寺)旁边的小山上,更名为“屈原祠”。2003年,为修建三峡大坝,屈原祠再次迁往茅坪凤凰山下,2010年全面竣工。老屈原庙东西向,坐北朝南,对着长江。庙正门,二龙绕柱竖匾为“清烈公祠”,左右两旁有两个小匾,一是“孤忠”,一是“流芳”。横匾下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江上清风”,下联是“日月增光”。大殿正中,供有屈原泥塑坐像。屈原塑像端庄凝重,双目传神,耳有痣毛,美髯过胸,丰神秀朗,头戴红色平顶的切云冠,身穿蓝底黑白花的朝袍。后殿,供有屈原之妹屈幺姑的立像。屈幺姑(未出嫁)梳分头麻花髻,小足,身材姣好,面带愁容,似泪未干。1967年8月,秭归城关与香溪之间的城-香公路通车后,公路从屈原庙前通过。随之,屈原庙前开阔地带被神农架林区使用,修建了一个大型木材场,到处堆放着林区运出来的木材。
1975年,归州城东5里屈原庙
[atta
- 最近查阅: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上一篇: 宜昌端午节出行攻略第一情报站.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