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建好守好三峡生态屏障纪实(上篇)
5月31日,2022年六五环境日湖北主场活动在宜昌举行。
近年来,宜昌全力扛起生态大市的政治责任,“一盘棋”统筹,高水平保护,水、船、岸协同治理,长江宜昌段水质得到持续改善,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缓缓展开。
今日宜昌,正乘借浩荡东风,升级启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奋力书写建好守好三峡生态屏障的新篇章。
力护清水向东流
4月9日,宜昌城区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一尾尾“鲟宝宝”在人们的注视中,欢快游进长江。5月,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发布信息:历经5省市约1800公里的旅程后,这些子二代苗种,已陆续抵达长江口,投入东海的怀抱。
长江“十年禁渔”,是中华鲟野生资源恢复的关键窗口期。
为子孙计、为全局谋。宜昌围绕中华鲟人工种群建设开展科研攻关,率先突破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技术;投资3.6亿元,建立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培育出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连续开展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放流数量近530万尾。
久久为功,宜昌成功克服野生资源衰减对中华鲟种群繁衍的不利影响,力推子一代进入繁育高峰期、子二代加入人工繁殖梯队,中华鲟的群体规模正以加速度扩大。
担当,还体现在更多领域。
宜昌是长江湖北段禁捕主战场,渔船退捕总量全省第二,退捕渔民多,退捕任务重。重压之下,宜昌提前半年,于2020年7月1日零时起,就对纳入国家要求禁捕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部实施了禁捕。
强监管,渔政、公安、海事、市场监管、公检法等打出组合拳,建立起水上查、岸上管、联合打的全产业链监管体系;促转岗,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支持创业、公益岗位等安置方法齐上阵,让退捕渔民“养老全覆盖、就业有帮扶、创业有政策、救助来兜底”。稳扎稳打,层层推进,渔船全部退捕上岸,渔民妥善安置就业,禁捕水域基本实现“四无四清”目标。
上岸,并不影响产业发展。
曾经,清江库区网箱养殖面积一度达到3400亩。为根治养殖污染,宜昌果断取缔所有网箱,引导发展现代渔业。
抓住机遇,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选址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打造现代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