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意味着什么?乡村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意味着什么?这是推进乡村教育变革应当思考清楚的三大问题。只有厘清目标,我们才能搞清楚乡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路径。
江西于都县仙下乡龙溪小学的老师朱森林在和学生们聊天
文化是乡村的根,教育是乡村的魂。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没有教育振兴的乡村无法承担“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时代使命。当前亟待推动乡村教育变革,将乡村教育放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放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的大战略中,去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
1
矫正西化教育,回归“立德树人”
很多人认为,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代,乡村没有多少价值。在乡村振兴的潮流中,人们更关注产业振兴,关注教育较少。在过往的20年里,许多乡村学校被撤并,大约有30%的农民因孩子上学而被迫进城。
乡村学校不可一味撤并。中部某省目前仍在大规模撤并乡村学校,原因是当地政府认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差、学生越来越少,迟早要消失。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上述大背景下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乡村本身不能搞教育,而是错误的站位和态度产生了乡村不能搞教育的认知。
来源:视觉中国
乡村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它凸显了当代中国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的教育模式起始于近代以来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让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将主要教育资源集聚在“做事教育”上,使整个社会从儿童开始就陷入考最好的大学、找最好的工作的焦虑困境之中,树人教育严重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严重缺位。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乡村自然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先做人后做事”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遵循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
- 最近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