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还需要国际教育吗?
2023-2-14 20:03 来自 计划你大爷计j 发布 @ 宜昌社区
全文共674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很多人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对我而言就两样东西:一种把我放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国家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交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文|泽一
因市场关注,3月24日、25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连续发布两条疫情期间留学人员学历学位认证工作的补充说明及问题解答。
同一时间,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留学市场将持续回暖》指出,疫情之下,留学申请数量实现增长。文章提及,美国、新西兰等多个主流留学目的地正在有序地向留学生重开大门,2021年中国内地学生在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留学目的地的申请数量均有明显增长。
另据新东方《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疫情之下,仅有9%的人群因为疫情原因暂时不考虑留学,91%的人群表示会继续留学计划。
疫情对留学热情的影响有限。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地国,中国学生对国际教育的热情依然高涨。根据2021年Open Doors(美国门户开放报告)发布的数据,赴美留学生超过90万人,中国留学生占比排第一,高达35%。
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如何培养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国的学生如何才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1
四十年前的走出去
1978年,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序幕。12月,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赴美的52名访问学者从北京出发,前往美国留学,成为中国开放留学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征程,掀起了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出国留学进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兼国际教育事业部总裁周成刚谈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以公费为主,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时期,时代开始腾飞,自费留学开始成为主流。
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作为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总方针被写进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学子加入到出国留学的浪潮中。
这一年,俞敏洪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成立,这家公司从托福雅思培训班发展至今,成为中国学生走向世界的桥梁。他的中学同学周成刚,1984年从苏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在母校任教已近十年。
他们在这个历史节点并没有交集。但却同时赶上了这趟时代的列车。
90年代初,在苏州大学教英文的周成刚发现:世界正在加速变化,“出去走一走”的想法日渐强烈,对于三十而立的“宅男”来说,这是一个切断后路的选择,也是当时出国留学潮的缩影。
1996年,周成刚辞掉稳定体面的大学老师工作,在国内有家庭、孩子的责任背负下,自掏腰包又借了点钱,奔赴澳大利亚。
来到异国,他曾经引以为豪的英文水平只能算“磕磕绊绊”。
前途在哪里?
陷入过迷茫与慌乱的周成刚很快振作,学会和现实妥协。面对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他放下较量的野心,选择国际传播专业。1998年,他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成为英国广播公司亚太部的一名记者。
▲ 周成刚在英国广播公司
两年后,英国的一个春天,老同学俞敏洪与他时隔二十年再重逢。这次见面,周成刚做出了另一个重要选择,回国加盟新东方。
基于自己接受国际教育的经历,周成刚接连担任新东方上海、北京学校校长。2008年,他临危受命,接手在当时发展并不太好的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职务。
路走出去了,就会越来越宽。这个决定,让他从一个选择国际教育、受益国际教育的个体,变成了参与、推动中国百万名学生走出国门的“桥梁设计师”。
参与见证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他也在寻找答案:什么是好的教育?国际教育能为中国学生带来什么?
2
留学经历会影响我的一生
在周成刚的观察中,中国家庭选择国际教育一直在变化中。从公费到自费,从研究生、博士生为主,到本科成为留学主流,再到高中阶段意向人群占比逐年提升。
参与的学生,从“往死里学”寄希望于托福和GRE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到中国家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全方位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留学热潮,报名新东方的学生排起长队
我们对全国十位90后的归国留学生进行了解,当下他们出国的选择更为多样化,有的通过新东方走出国门,有的通过别的机构,有的孩子选择不通过机构,读A-level或预科前往英国。
他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不少于三成的学生,是在获得了多所名校offer里,选择了自己更为心仪的学校。
有的学生同时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录取,最终选择了伯明翰大学;有的学生拿到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兰卡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的offer,最终选择了最前者。
他们说,这是第一次对自己的人生完全独立地做出选择。
与“老前辈”周成刚的借钱、断后路有所不同,这些出国时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获得了父母在精神上、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并且大部分在留学读研究生前,就已经有了海外学习的经历。
世界对他们而言不再陌生。
但与周成刚相同的是,这些年轻人认为,接受国际教育对他们而言,获得的不只是更高的文凭,而是更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人格独立、多元化的视角与更加
“很多人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对我而言就两样东西:一种把我放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国家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交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文|泽一
因市场关注,3月24日、25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连续发布两条疫情期间留学人员学历学位认证工作的补充说明及问题解答。
同一时间,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留学市场将持续回暖》指出,疫情之下,留学申请数量实现增长。文章提及,美国、新西兰等多个主流留学目的地正在有序地向留学生重开大门,2021年中国内地学生在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留学目的地的申请数量均有明显增长。
另据新东方《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疫情之下,仅有9%的人群因为疫情原因暂时不考虑留学,91%的人群表示会继续留学计划。
疫情对留学热情的影响有限。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地国,中国学生对国际教育的热情依然高涨。根据2021年Open Doors(美国门户开放报告)发布的数据,赴美留学生超过90万人,中国留学生占比排第一,高达35%。
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如何培养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中国的学生如何才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1
四十年前的走出去
1978年,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序幕。12月,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赴美的52名访问学者从北京出发,前往美国留学,成为中国开放留学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征程,掀起了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出国留学进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兼国际教育事业部总裁周成刚谈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以公费为主,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时期,时代开始腾飞,自费留学开始成为主流。
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作为我国出国留学工作的总方针被写进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学子加入到出国留学的浪潮中。
这一年,俞敏洪的北京新东方学校正式成立,这家公司从托福雅思培训班发展至今,成为中国学生走向世界的桥梁。他的中学同学周成刚,1984年从苏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在母校任教已近十年。
他们在这个历史节点并没有交集。但却同时赶上了这趟时代的列车。
90年代初,在苏州大学教英文的周成刚发现:世界正在加速变化,“出去走一走”的想法日渐强烈,对于三十而立的“宅男”来说,这是一个切断后路的选择,也是当时出国留学潮的缩影。
1996年,周成刚辞掉稳定体面的大学老师工作,在国内有家庭、孩子的责任背负下,自掏腰包又借了点钱,奔赴澳大利亚。
来到异国,他曾经引以为豪的英文水平只能算“磕磕绊绊”。
前途在哪里?
陷入过迷茫与慌乱的周成刚很快振作,学会和现实妥协。面对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他放下较量的野心,选择国际传播专业。1998年,他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成为英国广播公司亚太部的一名记者。
▲ 周成刚在英国广播公司
两年后,英国的一个春天,老同学俞敏洪与他时隔二十年再重逢。这次见面,周成刚做出了另一个重要选择,回国加盟新东方。
基于自己接受国际教育的经历,周成刚接连担任新东方上海、北京学校校长。2008年,他临危受命,接手在当时发展并不太好的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职务。
路走出去了,就会越来越宽。这个决定,让他从一个选择国际教育、受益国际教育的个体,变成了参与、推动中国百万名学生走出国门的“桥梁设计师”。
参与见证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他也在寻找答案:什么是好的教育?国际教育能为中国学生带来什么?
2
留学经历会影响我的一生
在周成刚的观察中,中国家庭选择国际教育一直在变化中。从公费到自费,从研究生、博士生为主,到本科成为留学主流,再到高中阶段意向人群占比逐年提升。
参与的学生,从“往死里学”寄希望于托福和GRE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到中国家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全方位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留学热潮,报名新东方的学生排起长队
我们对全国十位90后的归国留学生进行了解,当下他们出国的选择更为多样化,有的通过新东方走出国门,有的通过别的机构,有的孩子选择不通过机构,读A-level或预科前往英国。
他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不少于三成的学生,是在获得了多所名校offer里,选择了自己更为心仪的学校。
有的学生同时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录取,最终选择了伯明翰大学;有的学生拿到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兰卡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的offer,最终选择了最前者。
他们说,这是第一次对自己的人生完全独立地做出选择。
与“老前辈”周成刚的借钱、断后路有所不同,这些出国时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获得了父母在精神上、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并且大部分在留学读研究生前,就已经有了海外学习的经历。
世界对他们而言不再陌生。
但与周成刚相同的是,这些年轻人认为,接受国际教育对他们而言,获得的不只是更高的文凭,而是更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人格独立、多元化的视角与更加
- 最近查阅: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上一篇: 枝江这些人获省、宜昌市表彰!
下一篇: 宜昌出台“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