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死在五丈原吗,五丈原在哪个地方?
哪个省县?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病死在五丈原,地点在陕西省岐山县高铁站的东南方数公里处。此处现有诸葛亮庙。1,诸葛亮死于五丈原
《三国志》记载: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公元234年(魏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通过褒斜道,到达武功水的西岸五丈原,主力大军驻扎塬上,并在附近的渭河边屯田。
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在五丈原附近打过几次小仗,双方进入僵持状态。对峙百日后,在八月底,诸葛亮病逝,蜀国撤军。杨仪将诸葛亮埋葬在汉中的定军山。
2,五丈原及周围的地理
斜峪关,是斜谷的入口,有武功水(石头河)流出秦岭北注渭河。斜峪关西北5华里处,即是五丈原,是秦岭北麓黄土台原,海拔750米,像一个天然大堡垒。五丈原上地势平坦,南北长约5里,东西宽约2公里,西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到武功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五丈原东有武功水,北有渭河,取水方便,是驻扎大军的良好地点。不像马谡驻扎在没有水的山上。
五丈原的南端临近斜峪关,诸葛亮在斜峪关驻扎有军队,防止司马懿掐断后路。
五丈原向西走,还有两个秦岭小道,可以从关中通往褒斜道:
一个是箕谷,一个是绥阳小谷,诸葛亮在这两个谷口都设有巡逻兵,监视并威胁曹魏陈仓方面的军队,并防止曹魏的军队从小路进入褒斜道,包抄诸葛亮的后路。显示出诸葛亮极其谨慎的作风。
从五丈原向东过武功水近十里处有马冢山(今马鞍山),此处有司马懿的驻军,马冢向东,大约在今天渭河南岸眉县城附近,是司马懿主力部队,司马懿本人也在此驻扎。
五丈原向北靠近渭河南岸,在今天高店附近有蜀汉魏延的驻军。
诸葛亮曾派孟琰渡武功水,在东岸挑战司马懿。
渭河的北岸,在今天蔡家坡镇的北边,是积石原南端,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驻扎在此处。
在蔡家坡北坡的东边有阳遂(三刀附近),在渭河和武功水交汇处的北岸,可从此处登积石原,从东侧绕道郭淮的背后。
在蔡家坡北坡的西边有西围(水围城),可以从西侧绕到郭淮的背后。
3,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的战斗经过
诸葛亮在五丈原驻扎后,派大军渡渭河进攻积石原。
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长期镇守陕西,对此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熟悉,早有防备。他对司马懿说:诸葛亮很有可能进攻北原(积石原),可以截断陇西与关中的交通联络,使西北的曹军断为两截。
司马懿派郭淮驻守积石原,让周当驻扎在东边的阳遂,三人相互照应。
郭淮率军在北原夯土筑城,诸葛亮的大军来攻,被郭淮击退。
诸葛亮又率大军向西进发,作出攻打西围的架势,从西面包抄郭淮,结果被郭淮识破计谋。因为阳遂才是联系郭淮和司马懿两支大军的关键点。
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声东击西,目的是要攻打阳遂。司马懿派郭淮和胡遵支援阳遂。
诸葛亮果然夜里大军突然掉头东进,攻打阳遂,与郭淮的军队在积石原的南坡相遇。
郭淮的军队居高临下,诸葛亮见曹军有备,且地势不利,只好退兵回五丈原。
诸葛亮又派孟琰渡武功水,在东岸挑战司马懿。六月武功水暴涨,孟琰的军队成为孤军。司马懿趁机率大军围攻孟琰,诸葛亮派人用竹子搭桥,援助孟琰。司马懿退回大营,坚守不出。
双方进入僵持状态,诸葛亮百般叫阵,司马懿都不出战。
直至八月底诸葛亮病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诸葛丞相点54个赞!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诸葛亮是否真的死于五丈原,五丈原又具体在什么位置?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诸葛亮精于谋略,善于算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宵五行八卦,能未卜先知,在演绎当中可以说是神一样存在。而诸葛亮,一生征战,只为匡扶汉室拯救天下,他操劳的一生更是兢兢业业。因其鞠躬尽瘁的精神,被后人誉为:人臣的楷模,忠诚的代表。而从毛宗刚的评语当中,也对他高度赞赏,武侯之为相,与司马懿和曹操有着本质的区别,武侯为公,司马懿曹操为私,武侯不为后世子孙计,一心只想辅助汉室,待功成名就后,卸甲归田,其思想与品行之高尚,远非曹操与司马懿可比。
然而事事无常,造化弄人,诸葛亮一生的奋斗,并没有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自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先后进行六次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却遇见像司马懿这样的天下第一善守大奖将,因此北伐始终未能成功。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两岸对阵,由于年事已高,又凡事亲力亲为,诸葛亮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最终死在北伐的战场上。有人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然而也有人怀疑葛亮是否真的在五丈原逝世?而五丈原有又具体属于哪个地方?以下笔者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诸葛亮确实去世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有相关的记载,也就是说有着确凿的证据,以下做简要分析。
第一演义中曾这样记载曾有相关的记载,234年春,诸葛亮经过精心准备,再次率军北伐中原,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并且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安营扎寨,而司马懿率领魏军在渭水北岸与诸葛亮对阵。由此看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在五丈原无疑,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曾引诱司马懿军队到达上方谷,并且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而这场战争的地点也切也正是在五丈原附近,演义中有这样的记载,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派人送给他一套女装:
使者此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接受了中国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
显而易见,这句话也充分证明诸葛亮与司马懿是在五丈原对阵司马懿,这句话也可以得到另外一些信息,那就是司马懿已经知道诸葛亮命不久矣,因此司马懿才问他衣食如何?这也为诸葛亮殒命五丈原,埋下伏笔。而诸葛亮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因此曾用七星灯续命,却不幸被魏延踢翻,诸葛亮也声称命该如此,不可强求。随后诸葛亮强支撑病体,坐上小车,最后一次试探各营寨,回到大帐中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从演艺中的种种记载,都可以说明诸葛亮死在五丈原是毫无疑问的
关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的第二个铁证,是在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书中曾这样说: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这大概意思是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方向,并且用木牛流马作为运粮的工具,意图从五丈原进攻魏军,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而由于诸葛亮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死在五丈原的军营中。如果说演绎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三国志志是最接近三国历史的,陈寿又与诸葛亮生活的时代相差不远,它的相关记载足以说明一切,因此可以说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是毋庸置疑的。
铁正三正是毛宗岗对于相关内容以及诸葛亮的评价,我们都知道毛宗岗是清楚初的批评家,他也层曾效仿金圣叹删改水浒,对三国也进行了改动和批注。而他的批注,以真实性著称,在后事世代广为流传,受到三国迷们的好评。在演绎一百零四回中,他曾这样批注
原其(诸葛亮)初心,本欲俟功成之后,为泛湖之范蠡、辟谷之张良,而无如事之末,乃卒于五丈原之役。这大概是说,诸葛亮有匡扶汉室之心,待到功成名就之后消防张良范蠡归隐,然而却事与愿违,在北伐没有成功之前,诸葛亮就死于五丈原这场战争之中。 显而易见,在毛看来,诸葛亮也是病逝族于五丈原,想来他一介大师,不会信口雌黄。种种迹象都已表明,诸葛亮是恪尽职守最终在五丈原的战场上逝世。
其次分析五丈原具体位置在哪里。五丈原在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他它属于岐山县管辖。五丈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其中东西都有深沟,南面更是地势险峻的秦岭,它正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五丈原的北面是渭水,而它正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到达潼关县的时候,汇入黄河。
由此可见五丈原的南北方向都有天然的屏障,怪不得武侯会选择在此地作为决战地点。五丈原说白了就是秦岭北麓的黄土台原的一部分,它的平均海拔是七百五十米,虽然周围地势高低不平,然而五丈原上面却是地势平坦,南北长达四公里,东西宽也有一米八左右。而在这里更有三国古战场,诸葛亮正是在这里隔着渭水与诸葛亮对峙,五丈原也是因此举世闻名。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234年,汉献帝逝世的这一年,诸葛亮经过三年在汉中练兵讲课的准备,针对前四次出兵老是后勤误事的重要问题,在木牛的基础上增加了流马运粮,又开辟水路运输,开始大兵北伐,从斜谷道直出,据住武功五丈原,又与当地渭水两岸民众杂居,分兵屯田,打算这一次耗死对方直到突破。司马懿连忙提兵来到渭水南岸,双方小试身手,魏军受挫,于是据守不出。相持了三个多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前线“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对于诸葛亮之死史书记载有几点出入,《魏书》说诸葛亮退兵,进入谷道才病死,《汉晋春秋》则说,死于郭氏坞,《晋阳秋》则更夸张说,当夜,有赤色的大星坠在蜀营,坠而再起,升上天时变大,坠下变小,一连三次,诸葛亮就死了。而从当时形势看,司马懿已经不敢出战,须借重曹睿派来的使者辛毗压服军心,民屯军屯还未大收获,运粮后勤也无碍,诸葛亮没有理由退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三国志说的操劳过度逝世在前线应该是实情,死时诸葛亮交代把他葬在定军山,不须器物等陪葬品,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葬于定军山的事还有一则确证,钟会三路大军伐蜀,进入汉中境时便派人祭扫“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汉晋春秋》还记载诸葛亮死后一则趣事,说蜀汉军退兵,司马懿见状认为诸葛亮可能病逝了,于是提兵急追,姜维便让杨仪命令大军后队作前队,反旗鸣鼓,作势欲进攻魏军,司马懿见了,疑心是诸葛亮诱敌之计,不敢进逼,等到蜀军入谷举哀,才确信孔明已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五丈原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是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其东为石头河川道,可至眉县界,南至斜峪关,北至渭河,南窄北宽南高北低,海拔约七百多米,原上地势平坦,真正是南靠秦岭,北临渭水,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诸葛亮用兵谨慎的性格和切断雍凉,意欲全据凉州的战略,此地可算是魏蜀前线咽喉。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但出师未捷身先死,最后他病死在五丈原。那么,这个五丈原到底在现在的哪个地方,还有为何诸葛亮要驻守在五丈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了三年的准备,率大军出斜谷道,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同时,诸葛亮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打魏国。孙权这次响应了诸葛亮的号召,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是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于是,最后还只剩下诸葛亮这一路大军北伐。
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坚守不出,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为了让司马懿领兵出战,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以此羞辱司马懿,逼司马懿出战。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纷纷要求出战,但司马懿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魏明帝不准,还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
诸葛亮没办法,只好分兵在五丈原屯田,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造化弄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因过于操劳而病死在五丈原。在诸葛亮死后,按照他的遗嘱,葬在汉中的定军山。
历史上诸葛亮病死的五丈原,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约750米,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还有就是万丈原土层厚,质地中壤,肥力高,素有“小江南”之称,便于诸葛亮屯田。因此,诸葛亮才会选择驻守在五丈原。
20世纪末,在五丈原设了五丈原镇,下辖曹家乡的原新两个村委会。2011年区划调整,撤销五丈原镇,并入蔡家坡镇,镇名蔡家坡镇。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为了让自己的坟墓不被他人知晓,就嘱托后人,在自己去世出殡时,让9个人负责安葬他,1个是伙夫,其余8个都是抬棺的。
(诸葛亮剧照)
按理来说这样做也好,可是问题出在事成之后,只给了这九个人8两银子。
要是9两也好,一人一两也省事了,既然不好分,8个抬棺的人就在想法子,这样才能多得,他们得出一个决策,就是将伙夫给杀了。
话说还是不如伙夫心狠,伙夫一边做饭一边想:“这银子铁定不好分,到头来肯定是没我的份。”于是就往锅里下毒,决定一人独吞。
此时,8人见到伙夫就将伙夫打死,随后便开心的吃起饭来,正要分银两时全部毒发身亡。
这样诸葛亮的计谋就达到了,此后也没人知道诸葛亮的墓葬所在。
当然这也只是神化诸葛亮的民间传闻,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为蜀汉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必躬亲,蜀汉大事全在孔明一人身上,公元234年,诸葛亮因操劳过度,病逝五丈原,享年 54岁。
那么这个五丈原又是哪里?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镇境内,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
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上,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边,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的地方,更是诸葛亮病逝的地点,知道现在五丈原还保留着诸葛亮的庙宇。
也正因为诸葛亮在此病逝,座椅五丈原才得以出名。
那么诸葛亮是否真的是在五丈原去世的?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病逝于五丈原,但是具体下葬的位置还不确认。
公元234年,诸葛亮和司马懿隔渭河对峙,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几次三番逼司马懿出战无果,最后想出送妇女衣服给司马懿,气他出来应战。可是司马懿接到魏明帝的命令,坚守不出。
(司马懿穿诸葛亮送的女人衣服)
诸葛亮只能不断激怒司马懿,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劳心劳力,并且吃的少,生活作息没规律,就连司马懿听闻之后都说“诸葛亮事必躬亲,食少事多,这样怎么撑得住?”
果不其然,诸葛亮由于过度劳累,终于在五丈原病逝。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塬的一部分,海拔约750米左右,塬上地势较平坦,南高北低,南窄北阔,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平均约1.8公里,塬面呈琵琶形,向北倾斜,据说南面最窄处仅五丈,五丈原因而得名。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驻军易守难攻。据说这里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屯兵的五丈原。那么诸葛亮真的就病死在五丈原吗?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五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天,诸葛亮率北伐大军出斜谷道,用流马运送粮草,驻扎在武功的五丈原,与司马懿的曹魏军对峙于渭水南岸。诸葛亮非常忧患因粮草接济不上,致使每次北伐都半途而废。这次北伐,为了克服这一弊病,使北伐顺利进行下去,就让部分军兵就地屯田,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开荒种地,相安无事。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农历八月,诸葛亮得了疾病,病死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只说诸葛亮“卒于军”,却没详细说明,究竟是死于五丈原军营呢?还是死在退军途中,后人一般就此认为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的军营中。但同时期的魏书却有不同记载:“亮粮尽势穷,忧患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说的是诸葛亮因粮尽势穷,忧患过度至吐血,不得已才在一天夜里烧掉营寨,悄悄退军,进入斜谷后,在路上病重而死。如此说的话,诸葛亮却是死在了撤军的斜谷道中,并非死于五丈原。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说:“亮卒于郭氏坞。”郭氏坞在哪里?“坞”一般有三个意思:一是防卫用的小堡,二是地势四周高中间凹的地方,三是水边建筑的停船或造船的地方。“郭氏”当然是姓郭的人了,“郭氏坞”应该是姓郭的聚居的地方。据郭氏族谱说,郭氏起源于西番,西番自然是指我国古代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及陕西西部一带了。难道三国时期郭氏族人聚居在渭南五丈原一带?现在真不好考证了。而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在记述“亮卒于郭氏坞”后,接着就说: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司马懿就追击退入谷中的蜀汉军。姜维就让杨仪指挥军队,反旗鸣鼔,做出要伏击魏军的样子,司马懿见了,以为蜀汉军诱敌,怕中埋伏,就赶忙退军,不敢追击。于是杨仪率军有秩序地结阵而退,进入谷中后放发丧。司马懿逃回驻地,百姓们都嘲笑说:“死诸葛走生仲达”。有人就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长叹一声道:“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这在无形中证明习凿齿是承认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驻军营中的。《晋阳秋》也记载说:“诸葛亮病重时,有大星赤色芒角,自东北划向西南,投落于诸葛亮驻军大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不一会儿,诸葛亮就死了。”南朝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蜀汉驻军渭水之滨,魏军敛迹自守,不敢出战,胜负还未可知。诸葛亮是因生病而亡,并非是为魏军所气。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怎么能被司马懿气得呕血呢。魏书记载的“亮粮尽势穷,忧患呕血”,不过是曹魏自我夸耀罢了。裴松之还认为,魏书记载的“其云入谷而卒”,是因为曹魏军本不敢肯定诸葛亮在五丈原已病死,等蜀汉军入谷发丧,才认为诸葛亮死了。根据以上分析,基本上可以肯定,诸葛亮是病死在了五丈原。
五丈原本是西部一籍籍无名之地,却因诸葛亮殡天于此,竟闻名后世,至今游客源源不绝。五丈原西部为秦岭北麓浅山地带,西南为西凉庐山,山峰陡峭,草木葱郁;南面为棋盘山,山顶岩石平坦,形似棋盘,故名棋盘山,传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曾在此玩棋休息;东南为东凉庐山,山脚下即为古褒斜道北口斜峪关,为诸葛亮从汉中运粮的供给线北口,离五丈原约2.5公里。五丈原东部为石头河川道,东至郿县界,南至斜峪关,北至渭河。五丈原内有元代始修建的诸葛亮庙,以后经多次重修增建,保存完好。东南的斜峪关正是褒斜道北口,斜水(石头河)由斜峪关流出,北注渭河,据说两岸正是诸葛亮分兵屯田,军民杂耕之处。五丈原东麓有落星湾,据说为诸葛武侯长星坠落处。五丈原向东10公里处为葫芦口,就是《三国演义》中说的上方谷,正是诸葛亮火烧司马懿处。五丈原北麓渭河南岸的高店镇,相传为魏延的驻防地,叫魏延镇;渭河北岸的三刀岭,正与五丈原对峙,隔河相望,传说为司马懿驻扎的帅营所在地。总之《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场景,应有尽有,诸葛亮成就了五丈原,五丈原成了今天旅游胜地。正是名人创造名地,名地造福乡里,以后名人踏足之地,我们也要倍加珍惜了。
谢邀!
诸葛亮的确是病死在五丈原,享年54岁。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诸葛亮庙就位于这个县的蔡家坡镇城南约20公里的五丈原台峁上,太白山北侧,座南向北。
关于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证据:
在《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相关记载如下: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十二年春,亮悉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三国演义》一百零四回中批注:“原其(诸葛亮)初心,本欲俟功成之后,为泛湖之范蠡、辟谷之张良,而无如事之末,乃卒于五丈原之役。”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他所处的年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从小就逃避战乱,8岁丧父,他跟随叔叔投奔在荆州任职的刘表。后来他叔死后,他和弟弟在襄阳隆中定居下来,耕读于此,结交名士,经常和学识渊博的人交流集众家之长,关心国家局势。建安十二年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大显身手,为刘备出谋划策,是蜀国出类拔萃的谋臣丞相。刘备临终前,将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告诉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闻,感激涕零,承诺一生将“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以辅佐幼主。诸葛亮是忠义之人,他对刘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刘备一死蜀国内忧外患,刘禅年幼无法担起重任,诸葛亮遵守自己对刘备的承诺,承担起了巩固政权、平稳局势的大任,蜀国大小政事,他都亲力亲为,对于外患他亲自领兵打仗。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叛乱。
当年冬,诸葛亮再次出兵北伐,在攻打陈仓时遭到魏国大将曹真的顽强抵抗,最终因粮尽而还。
建兴六年他亲自率领军队攻打祁山,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很快投降蜀军。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出兵伐魏,攻取了阴平、武都二郡。
建兴九年,再攻祁山,并发明了“木牛”来运送军粮,后来因军粮不足而遗憾退军,返还途中伏击射杀了前来追击蜀军的魏国大将张郃。
建兴十二年春(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他率大军从斜谷出发,驻军五丈原,与司马懿军队对峙。为了军粮再无后顾之忧,他分兵屯田,发动群众一起种地,并发明高科技“木牛流马”来运粮节省了人力,在当时是个奇迹。他与魏军相持百余天后而死,终年54 岁。蜀汉的北伐战没有诸葛亮的领导以失败告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在伐魏时他吃的很少,应该是得了胃病。司马懿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他吃的少,睡的少,操心大,压力大,忧心成疾,最终疲劳过度而死。临死前还设了一计,用假诸葛亮吓退司马懿。
他被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的人祭拜他。
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满门忠烈受人尊重。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曹魏,并相约了东吴孙权在东边策应自己,来达到自己东西夹击曹魏的目的。诸葛亮很想与魏军一决胜负,但司马懿却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以持久战消耗蜀军,毕竟粮草一直是蜀军的心病,粮草没了,蜀军自然不战而退。
司马懿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在五丈原下扎下营寨,屯兵于此与司马懿相持了数百日,期间诸葛亮曾多次向司马懿发战书,甚至是拿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不为所动。而就在这相持阶段,诸葛亮因操劳过度而病重,最终于军中病逝。
诸葛亮死于军中,军队驻扎于五丈原,所以诸葛亮是死于五丈原无疑了。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之时,东西皆是深沟,而且南靠秦岭,北临渭水,地势是十分险要的,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屯兵于此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选择的,不仅方便军队取水,而且易守难攻。
在五丈原南边附近还有一个棋盘山,海拔1112米,山顶岩石平坦,形似棋盘,故名棋盘山。据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还曾在此玩棋休息过呢!
那五丈原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五丈原其实就在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简单先介绍下这个岐山县,我们在看封神演义的时候,听到的西岐就是这个岐山,岐山其实就是我们周文化的发源地。
五丈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因此得名为五丈原。它曾叫魏延城,因为魏、蜀交兵之时,蜀军先锋将魏延军驻于此。元时期,一高姓商人在此开店,生意十分红火,于是以店称其地,称其为高店,之后慢慢成为自然镇。
1983年,正式批准成为建制镇,并正式更名为五丈原镇。1989年,它成为宝鸡市试点示范镇。不过在2011年五丈原镇最终被撤销了,并入了蔡家坡镇。 “秋风五丈原”,每当看《三国演义》到这一段时,心中总是倍感凄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贤相,为兴复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终壮志难酬,怎不叫人悲痛与惋惜。
秋风意萧然,命陨五丈原
诸葛亮确实是于五丈原病逝的!这个无论在小说演义中还是正史上都有相关记述。据《三国志》记载:
“亮悉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三国演义》中的“秋风五丈原”更是催人泪下,英雄的悲剧,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五次北伐,倾注了诸葛亮毕生心力。公元234年,诸葛亮连和孙吴再度北伐,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大军对峙百余日,本想联合孙权拖垮曹魏,无奈孙权早败,诸葛亮亦因征战疲乏,同年八月,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由军士进行了简单的薄葬,现考证表明,诸葛亮墓即位于现今陕西省勉县定军山脚。
五丈原的位置
相传“五丈原”因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而得名,另有一说乃是此原高有五十丈,本叫五十丈原,因口口相传,简化成了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现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镇,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为深沟。当年诸葛亮正是在此处与渭水对岸的司马懿对阵。
现今五丈原更是一个旅游胜地,五丈原北端有诸葛武侯庙,修建于元朝初年;庙外还有“诸葛泉”,“诸葛田”,“魏延城”等诸多历史遗迹。爱好旅游的朋友不可错过哦!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hr/>诸葛亮确实是死在五丈原。
五丈原在陕西宝鸡岐山县南边二十公里处,这里有一个叫五丈原的地方。
原,是黄土高原一种常见的地形,面积比较宽阔点的黄土地形。
公元234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二年,丞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从汉中出发,走斜谷穿越秦岭大山,到了五丈原渭水南岸这里。
诸葛亮就在这里驻扎,与司马懿对峙。
蜀军粮道漫长,中间又隔着莽莽秦岭,所以兵马粮草运转唯艰。
诸葛亮想与司马懿速战速决,但是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的焦虑,就是避战不出。
诸葛亮也没办法,只能想办法挑衅司马懿,让司马懿一怒之下出战。
结果就发生了我们都是熟悉的故事,孔明将女人的衣服送去给司马懿,司马懿不顾诸将的反对,开开心心的穿上。还问蜀军的使者:诸葛亮现在饮食起居如何呀?使者答道:“诸葛亮诸事繁多,日食升许”。
当时的升许,就是现在的一斤多的重量,司马懿由此判断,诸葛亮忧虑过度,活不久了。
果然没多久,诸葛亮就死在了五丈原。享年54岁。
最后诸葛亮埋在了汉中的定军山下。
<hr/>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