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色流年783 发表于 2022-5-17 17:12:30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墙和鸡蛋 发表于 2022-5-17 20:42:48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替关羽和张飞报仇,以七十五万大军兴兵伐吴。东吴鼠辈见刘备大军前来,一味的向刘备乞降,表示只要刘备罢兵,愿意归还荆州和孙夫人。再被刘备义正言辞的拒绝后,孙权拼凑了二十万兵马慌忙迎战。仿佛,东吴对刘备的讨伐一点准备都没有。若是夷陵败了,东吴就完蛋了似的。
但是其实,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没有演义小说描述的那么夸张。这一战并不涉及东吴的兴亡问题!因为东吴偷袭荆州时,孙权就已经想到了刘备会兴兵报复。
他先是迁都武昌,将东吴的政治中心西迁至荆州,以示抗刘的决心;接着孙权又向曹操称臣纳贡,以换取曹操对他的政治和军事支持。当然了,即便曹操不支持他,只要魏国在吴、蜀对掐时,能表示自立,孙权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孙权对刘备的进攻,他早有防备。仅夷陵前线他就布置了三道防线,夷陵之后还是南郡和江夏几道防线,刘备想一口吞下东吴,这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刘备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再说刘备。其实刘备东征孙权,他的目地仅仅只是夺回荆州而已,也没想过灭东吴。如果战事不利,只拿下江陵或者夷陵,刘备也可以接受。毕竟关羽兵败,再加上上庸三郡丢失,刘备直接损失了几万精兵。仅仅一年半时间,让他拿出吞并东吴的兵力,他也根本做不到。
所以,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不是一场一边倒式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蜀汉和东吴的兵力配置是一样的。
东吴的总兵力约五万人,蜀汉的总兵力也是五万人。并且蜀军还有一万人为了防御魏国,驻守在长江北岸,没有参加夷陵之战。因此,蜀汉的实际参战兵力,大约也就四万人左右。后期约有一万武陵郡的五溪蛮夷加入了蜀军,但是战斗力一般般。



五万人对五万人,很显然,这个兵力数字并不能决定东吴的兴亡,顶多就是决定夷陵和南郡的得失而已。
看了夷陵之战的兵力对比后,有朋友可能会很好奇:蜀军五万人,吴军也是五万,双方的兵力旗鼓相当,蜀汉并不占优势。是谁给了刘备勇气,让他自信满满得就带着这么点人马去找东吴复仇呢?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对东吴不利,对刘备有利。以公元221 年初的政治形势来看,刘备去打孙权,他是占了孙权两点便宜的:
第一个便宜:刘备不用担心曹丕会打他,但是孙权担心曹丕打他。
这一点,一直是东吴的痛点。由于汉末军阀混战的原因,与蜀汉接壤的关中平原,被杀的是一片狼藉,堪称十室九空。
没有了民力支持,魏国在关中的兵力部署非常有限。四个军团中,仅有曹真一路被部署在雍凉,用于对付刘备;而夏侯尚、曹休和张辽三个军团,则全部分布在曹魏、与东吴边境,用来对付孙权。


如果曹丕想打刘备,他就要把用来对付孙权的部队调到关中。这种大幅度的调度,先不说劳民伤财的问题。就怕魏军还没调完,刘备在知道消息后,就提前撤回去了。
所以,曹丕打刘备是不可能的!他唯一能打的只有孙权!
对于这个问题,孙权当然是心知肚明。当刘备出兵后,孙权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他一个劲儿地向曹丕称臣、进贡。虽然曹丕答应了他的臣服,但双方都是明白人,曹丕不会相信孙权是真心投靠他。双方还是会打。
同样的,孙权也不会真的对曹丕放心,这小子随时都可能撕毁盟约打劫他。
因此,夷陵之战时,刘备只要专心对付孙权即可。而孙权得一边要抵挡刘备,一边还要防着曹丕。若是孙权的心理素质不行,东吴早就向刘备求饶,双手奉还荆州了。


第二个便宜:刘备即使败了,孙权也无法威胁到益州。并且刘备手上还有预备队,孙权拿他没办法。
常言道:『未虑胜,先虑败』。
刘备手上不可能只有四万兵,起码十万人还是有的。他之所以要以四万兵出征,主要是为了将打孙权的风险尽量的可控。即使他在夷陵被打败了,也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蜀汉的根基还在,孙权绝不可能乘胜追击,威胁到他的益州本土。
毕竟,曹丕的大军虎视眈眈,就等着大战之后收割孙权。吴军就算战胜了蜀汉,也只能是“以战谋和”而已。事实上,后来的事态发展就是这么发展的。
陆逊在闰六月打败刘备,徐盛、潘璋等人觉得机不可失,还建议杀向白帝城,争取活捉了刘备。结果,曹丕在九月就出兵三路伐吴了。这一战,魏吴大战半年之久,吴军几次被打的惨败,急得孙权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难堪,赶紧派人屁颠屁颠地找刘备求和。
只不过,夷陵之战对刘备的打击太大,并且这一战,蜀军也败得太惨、太彻底。面对孙曹交兵,孙权无暇西顾时,刘备连趁火打劫的能力都没了。试想一下,如果刘备在夷陵没败那么惨。以他的流氓本性,可以变出花的好好得要挟一下孙权小儿,让他心甘情愿的把荆州地盘给吐出来。



只是很可惜,曹丕的智商异于常人。刘备和孙权死磕时,他忍着不出兵;等到刘备被陆逊打得大败后,他又贸然出兵。直接导致事态发展跳出了刘备的预估,正好中了孙权的下怀。他是左手持砖先拍了倒刘备,右手持刀再砍走了曹丕。在手起砖落之间,保住了东吴的基业。
最后做个总结: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并没有《三国演义》描述的那么夸张。这只是一场孙、刘之间的势均力敌的较量。刘备之所以敢出兵,是因为他的外部压力没有孙权大,军队气势也压孙权一头。有浑水摸鱼的嫌疑。
面对刘备的进攻,孙权原本不想打。因为曹丕对他的压力巨大。但是孙权也不是没有应对的手段。除了夷陵前线的吴军外,东吴在荆州还有相当数量的机动部队。即便是夷陵败了,东吴也还有缓冲区。
其实这一战,关键在曹丕。因为只要他趁火打劫,孙权必然要吃大亏。但是曹丕却选择坐视不理,眼看刘、孙死磕,不发一兵一卒趁火打劫。以至于夷陵之战后,魏军三路伐吴,孙权有了应对的时间。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最失败的一点,是他败的太惨了。损兵折将不说,连他自己也被打的没了斗志。后来魏、吴大战,刘备却没有抓住这个兴兵要挟孙权的机会。真的是折了兵马,又赔掉了自己的老命。

顺势而为47 发表于 2022-5-17 23:40:08

夷陵并不是陆逊布下的最后一道防线,陆逊守住夷陵并打败刘备靠的也不是运气,而是当时双方的战场形势决定的,刘备要想取胜几乎不可能。

首先,看一下刘备的出兵情况。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整合人马,出兵伐吴,刘备的具体部署是:
刘备亲自率4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
车骑将军张飞率所部1万人马由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
其次,看一下陆逊的迎敌情况。
孙权本不想打,但刘备出兵后,孙权知道再多也已无益,只能迎击了。孙权马上做出部署来迎击蜀军,任命38岁的镇西将军、右护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一指挥在荆州的各部人马拒敌。
孙吴的这些人马大约有5万人,包括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诸葛瑾、步骘、鲜于丹、孙桓等部,他们在陆逊的统一调度下,沿长江由西向东摆下了四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在最西边的是振威将军潘璋,他负责守固陵郡,这个郡是孙权私设的,包括巫、秭归、兴、信陵、沙渠等5个县,与益州接壤,是荆州的西大门,构成第一道防线,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统一指挥本郡防务,郡内几处重要据点也都分兵把守,其中李异守巴山,刘阿守兴山。
第二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被突破,下一道防线是夷陵,这里由陆逊本人防守,陆逊命宋谦督水军驻守于枝江,命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夷道,与夷陵互为外援。
第三防线:由夷陵沿长江再往下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将军朱然防守在这里,朱然自己坐镇于江陵,偏将军韩当兼任永昌郡太守,辅助朱然,成为夷陵的后援。
第四道防线:由江陵沿长江往下就是刘备、关羽之前在荆州的大本营公安,由绥南将军诸葛瑾负责防守,诸葛亮瑾这时还兼任着南郡太守,协助他守公安的是周瑜的次子、兴业都尉周胤,在公安附近还有建忠中郎将骆统率领的3000人马守在孱陵,归诸葛瑾指挥,构成第四道防线。
除了这四道防线,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北岸发起迂回进攻,命建威将军徐盛驻守当阳,徐盛同时还兼任着庐江郡太守。为防备蜀军由长江南南岸偷袭,任命鲜于丹为武陵郡都尉,守备在武陵郡,又命平武将军步骘率万人屯驻在长沙郡,以防不测。
最后,看一下实际作战情况。
从陆逊的部署看,夷陵是此次防卫作战的重点,围绕着夷陵,在其以西、以东分别组建了若干道防线,布防的层次很清晰。
孙吴的人马并不算多,但占据了有利地势,再加上指挥得当,抵挡住刘备大军的进攻还是有把握的。

刘备率领的大军已经进入三峡地区,来到了蜀汉控制的最前沿白帝城,刘备在此设立总指挥部。
刘备命前锋张南以及吴班、冯习等部继续进军,双方的军队最终在巫县、秭归一带相遇,此战蜀汉军队获胜,吴班、冯习在此击破吴军的陆议、李异、李阿所部,分别占领了一些地方,孙吴的第一道防线被突破。
但这并不意味着孙吴的溃败,因为在第二道防线,刘备率领的蜀军遇到了顽强抵抗,战事隐入到焦着状态。
其实这很正常,不是刘备和蜀军打得不好,而是他们的人马并不占绝对优势,而孙吴一方是防守,只要不犯错误,蜀军很难得手。
刘备最后败在了孙吴的第二道防线前,孙吴后面还有两道防线并没有用上,可以想像,即便刘备运气好,最后攻克了夷陵,但为此也会付出惨重代价,到那时,以刘备的力量,未必能连克后面的江陵和公安。
所以,夷陵之战的胜负并没有多少运气成分,结果并不意外,这是战场形势和双方实力所决定的。

米老鼠和蓝精鼠v 发表于 2022-5-18 02:27:30

并不是退无可退,夷陵才算个什么呦~

用这张图可以大概感受一下夷陵之战对东吴究竟有多么“重要”。刘备从四川出发,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与陆逊相遇。此时别说离东吴建业(南京),就是离江夏(武汉附近)都远着呢,哪里就退无可退了?


夷陵之战东吴胜利,基本就是让刘备出了家门口就被爆锤了一顿,一寸土地都没有得到。
实际上,历史中的夷陵之战,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刘备七十五万,陆逊五万,可能罗贯中觉得刘备一辈子不容易,临了想让他阔一把。实际上刘备一辈子从来没打过以多打少的仗,夷陵之战也一样。
关羽死后,刘备足足休息了两年才出兵。为什么?因为之前他刚刚与曹操打完汉中之战,长达两年的拉锯战把蜀中的人力物力耗的精疲力竭,刘备就算再愤怒,也必须等自己恢复一下实力再去报仇。
即使这样,刘备东征也不过只有四万军队而已,后来又收买了一万武陵蛮夷(战斗力很差),而且刘备军队中还有黄权带领的一万人在江北防御曹魏,不能直接参战。
而陆逊就拥有五万正规军,对刘备形成优势。在陆逊背后,东吴还有数十万兵力。所以刘备根本就没打算灭亡东吴,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

那么既然不能灭吴,兵力又处于劣势,是谁给的刘备自信出兵的呢?
答:大局。
刘备的自信是——自己的基本盘是稳的,而孙权的基本盘是很虚的。
曹操在于刘备打完汉中之战后,将雍凉一带的百姓全部迁往关东。为什么?为了防止刘备北伐,没有百姓就没有粮草,没有粮草就没有补给。而且汉中之前也没有了百姓,所以蜀汉集团后来每次北伐都因为没有粮草而功亏一篑,问题就出在这。
但刘备不能北伐,曹操也不能南征。搬空雍凉以后,曹魏在西线很难驻守大军,加上蜀道凶险,根本无力对益州发动进攻。所以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他的根据地是很安全的。
孙权则不同了。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远在天边的刘备集团,而是眼前的张辽!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合肥离南京有多近。而合肥一直是曹魏的地盘,东吴进攻数次都没有成功,对于东吴来说,近在眼前的张辽比刘备要危险的多。
客观来讲,如果让东吴单独对付刘备的话,是没有问题的。要反对对付曹魏,也没有问题。但如果让东吴一起对待魏、汉两家的群殴,东吴一定是搞不定的。
对于自己的劣势,孙权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对曹丕称臣纳贡,希望曹魏不要趁火打劫,孙权的心里是很没底的。
这就是刘备出兵的原因所在,他知道东吴怕,所以他希望要挟东吴。就像当年自己和孙权湘水划界一样,因为曹操进攻汉中,所以刘备不得不吐出荆州三个郡给孙权,自己去防御曹操。刘备希望通过这次东征,也从东吴要来地盘。
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出在曹操死了。


曹丕的战略水平,放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很惊人的。
当然了,是烂的惊人。
当时的情况,如果放到曹操手里,肯定嗷嗷叫的去趁火打劫了!曹刘联手一举灭掉东吴,到时候曹魏哪怕拿到一半的东吴,也将对刘备集团形成压倒性优势,胜利必然属于曹魏。
而曹丕居然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事实上,曹丕也出兵了。在刘备一败涂地以后,曹丕兴冲冲的去“趁火打劫”,结果被东吴打的大败。要不说这个人脑子真是有毛病,趁火可以打劫,刘备都退兵了,火都灭了你去打劫谁?
曹丕成功的利用自己神一样的操作,让东吴成功做到的先集中力量对付刘备,再集中力量对付曹魏的无缝衔接,孙权真的要感谢他啊~
所以说,刘备这一仗败的,不怪自己,只怪北边的猪队友带不动啊!

jimmy肖明 发表于 2022-5-18 03:01:05

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确立了曹操北地霸主的地位,赤壁之战成就了天下三分的大势,而夷陵之战让可以说让蜀汉在争霸天下的舞台上基本出局,那么这场战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公元221年,为了报关羽被杀之仇,昭烈帝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倾蜀汉之兵大举进攻东吴。前期蜀汉所向披靡,兵锋所指,东吴皆尽败退,蜀吴两国的国境一路推到巫山附近,最终对峙于猇亭附近,猇亭在如今湖北宜都北,靠近三峡之一的西陵峡,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面对三峡的地形有过很形象的描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往西是云贵川连绵的横断山区,地势崎岖险要,往东则是一马平川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可以说如果猇亭失守,东吴恐怕很难抵挡蜀国的兵锋了。当时的情况就是,蜀军在极其险要峡道中扎下了连绵七八百里的营寨,期望打通峡口进入东吴腹地。
然而蜀军虽然连战连胜,但是也有很多隐患,首先就是主将刘备被仇恨和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峡道扎连营明显是昏招,满营将校都看出了问题,向刘备进谏,但刘备并未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于东吴诸将非常轻视。
其次是兵锋已疲,从开战到猇亭对持,蜀军劳师远征长达数月,本身出师全因为刘备的一人之气,士卒未必很支持。虽然屡战屡胜,但是士卒精力有限,已经不复最初的锐气,否则也不至于在猇亭相持如此之久。再就是地利方面,蜀军占据的峡道易守难攻,但是太过狭窄,既不利于后勤和兵力的调动,也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导致蜀军的优势兵力无法发挥,而东吴有坚城为依凭,背后又是大平原,支援可以轻松抵达,对比之下,高下立显。
而陆逊洞悉到蜀军的弱点之后,得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拖。拖得越久,那么蜀军就会更疲,锐气更无,反正有大后方,打起持久战来吃亏的只会是蜀军,而且坚守不出,更会让蜀军轻敌,认为东吴无胆,同时陆逊深知手下的诸位老将都坚毅勇猛,自己不许出击只会让锐气一直积攒下去,直到出击的时候完全爆发出来,事实上刘备有心速战,遣人于关下脱衣骂战,东吴一干老将确实血气冲头纷纷求战,但是却没有影响到陆逊,他禁止所有人出战,让老将们都攒着了锐气。
最后,陆逊的拖,拖到了有利于自己的天时,夏季正是盛行东南风之时,和峡道的方向一致,而且是吹向蜀军的营寨方向,而且树木茂盛,这两点是陆逊能够火烧连营的重要原因。
可以这么说,陆逊之所以能胜,在于蜀军自己问题很多,而且能够审时度势,等待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于自己的时候闪电出击,一击制胜,并非是只依靠天助。

阿豆学长长ov 发表于 2022-5-18 03:16:24

还有人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根本不可能取胜?

刘备是什么人?身经百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折不饶、坚韧不拨的一代英雄,在刘备远未成气侯时已是藿操眼里真正的敌人,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尔,你们觉得刘备会发动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



官渡之战,当绝大多数人认为袁绍必胜,争相联系袁绍表功时,结果袁绍败了;赤壁之战,当很多人认为曹操挟百战之威、朝廷之名肯定必胜,甚至荆州、东吴诸多重臣投降声一片,结果曹操输了!
战争不到最后谁也不敢言胜,实力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谁说刘备不可能取胜,但万一呢?



夷陵之战陆逊真的是退无可退吗?天助陆逊吗?
夷陵之战陆逊的表现堪称完美,讲三个小故事:1、刘备起初从白帝城打到夷陵,进展顺利,除了刘备战争准备充分和士兵士气高昂,再一个原因就是陆逊是战略撤退,并非败退,东吴除了丢了土地,没有大的损失,将军和士兵都没有损失;
2、刘备围宜都太守孙恒,而陆逊不救,孙恒可是孙权的侄子,按正常来说,就是一般的将领,也会派兵来救,何况孙恒,但陆逊有自已的计谋,战后陆逊曾说过,只要计谋实施,孙恒之围自解;



3、刘备派出将领在空地上挑战,另在山林中设下伏兵,陆逊手下将领大多请战,但陆逊不为所动,没有中刘备的计。
可以说,要不是陆逊,东吴真的会败于刘备之手,至于孙权权谋还行,打仗就是渣。陆逊取胜完全是人谋,又怎么能说是天助呢?
至于说陆逊退无可退则更是胡说,整个荆州都是东吴偷袭得来的,没有荆州时,东吴不是照样过的好好的。
陆逊以名不见经传击败名扬天下的枭雄刘备,是谁也没想到的,这也是陆逊才能的体现,刘备败于陆逊,是计谋不如人,非天意。

慧眼识英雄1 发表于 2022-5-18 05:43:05

夷陵之战时,陆逊给孙权汇报:(夷陵)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方忧。
夷陵,确实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
堵口子

玩过即时战略游戏的朋友应该都熟悉“堵口子”战术。
防守方堵住狭窄地形的出口,构筑防御体系。
这样,即便攻方兵力再多,兵力也无法展开,防守方可以以较少的兵力、火力阻敌,保持对战局的控制。
夷陵,正是东吴的“口子”。


吴蜀之间,以长江三峡为唯一交通要道。
长江从白帝城以东,切巫山山脉,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构成的三峡,至夷陵以北的南津关下峡。其间,两岸连山夹峙。
所以,刘备要将东吴挡在门外,就必须保住白帝城,而东吴要将刘备挡在门外,就必须保住夷陵。
夷陵为东吴控制,则刘备主力只能被堵在狭长的三峡中,无法展开。
不能突破夷陵,刘备将陷入“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驰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譬之长蛇,其势然也”的不利态势。
夷陵失守的后果

夷陵一旦突破,刘备将全据三峡,完全控制吴蜀唯一通道,掌握战局主动。


被束缚在三峡的刘备军主力将完全施展开,或攻入江汉平原,或与响应的武溪蛮(除已加入猇亭前线的沙摩柯外,另有各部在与步鹭交战)会合,东吴将防不胜防。
蜀实力不比吴强,但蜀占据上游之势,一旦展开,胜利的天平将倒向刘备。
而对东吴来说,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刘备。
当时,曹丕集兵中原(而非集结于攻蜀基地关中),以声援东吴为名,“观形势”。
因此,夷陵之战时,东吴依旧留力准备抗魏。
朱然驻于江陵,孙权驻于武昌,诸葛瑾驻于公安,周泰(周泰死后由朱桓接任)驻于濡须,全琮、孙韶驻于洞口,都是为了以防万一。(这也是为什么吴强于蜀,但夷陵之战兵力优势不明显)
如果刘备突破三峡,战火将直接烧到吴属荆州的核心地带,整个荆州的局势将极为复杂。
即便东吴最终击退刘备,也将付出惨重代价。
曹丕一直在“观形势”,等的,就是吴蜀两败俱伤的形势!
只有将刘备挡在三峡,东吴才能相对从容地应付局面。
夷陵在手,东吴可从容应对局势

由于陆逊在夷陵—猇亭一线挡住了刘备,吴军已经取得了战局主动。
刘备遇阻后,除了让吴班以羸兵引诱外,计无所出,一筹莫展,只得在狭长地带连营扎寨。
如此,战局已经明了。
陷入僵局后,就连在一旁观察的曹丕也认为:刘备肯定不能胜了。
而陆逊则汇报:“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陆逊,已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由于刘备连营50余座,不但无法投入对吴攻势,反而给了陆逊根据蜀营兵力轻重,发起反杀的机会!
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各部吴军未损耗,因此,尽管兵力不足,但对魏的防御体系是完善的。
屏障

所谓屏障,就是把敌人挡在门外。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道屏障的重要性。


夷陵之战后,曹丕立刻三道伐吴。
陆逊所部仍没有参与抗魏作战(仍在防御刘备),只是让潘璋等部作为机动兵力,参与抗魏作战。
以朱然、诸葛瑾、朱桓、全琮等人组成的防御体系,加上潘璋等部机动兵力,以孙权本部为后盾,使东吴又击退了曹丕的三道进攻。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当初刘备突破夷陵,江陵朱然、公安诸葛瑾,乃至武昌孙权,各部都必然要投入对蜀作战,整个东吴的防御体系将完全打乱。
这大概就是曹丕一直在等的机会吧!
主动退却

夷陵,是陆逊最后的屏障,然而,陆逊绝不是被逼得没办法才退到夷陵作战。
陆逊是主动退却。


开战前,东吴在三峡部署了层层防御。
然而,开战后,东吴各部基本上是在没有付出太大伤亡的情况下,节节抵抗,撤出阵地的。
七个月的时间内,东吴连退五六百里,无法抵挡。
可是,当蜀军攻至夷陵附近后,东吴立刻张开獠牙!宋谦则连破蜀军5座营寨,孙桓也在失败后不再退却,死守抵抗。
可见,此前的退却,不是吴军不能打,而是主动退却!
总的来说,夷陵-西陵一线,就是东吴的屏障。
只有守住此线,东吴才可能将来自四川方面的威胁阻于“国外”,才可能维系其整个防御体系。
陆逊在节节阻击,主动撤退后,将夷陵视为“国之关限”,实施决战,展现出其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全局观,无愧为一流军事家。

我心如烟卸 发表于 2022-5-18 05:59:02

夷陵的确是战略要地,说是东吴最后一道屏障,是夸张了,但至少关系到荆州的安危。陆逊能打败刘备,靠的不是天助,而是智慧与勇气。下面我就来说说。

第一,夷陵是荆州之门户,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夷陵在现在宜昌东,其西面便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一段区域长江水流湍急,多险滩,两岸地形险峻,高山对峙,悬崖峭壁。过了夷陵往东,地形渐开阔平坦。
陆逊是这样说的:“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意思是说,夷陵乃是军事要冲之地,是国家门户,这个战略要地是不容易守住的,一旦丢失,损失的不只是一个郡的地盘,整个荆州都可能完蛋。
刘备要东征,一定要拔掉夷陵这颗钉子,这样既可保证长江航道的安全,同时优势步兵进入地形平坦区后才能便于展开。

第二,面对刘备的优势兵力,陆逊祭出乌龟战术

蜀军在夷陵一带的部署是这样的:刘备把军队分布于长江南、北两岸,沿着山岭安营扎寨,兵营有数十个,绵延八十里,营与营相连,远远望去,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如长龙卧岭。看刘备这架式够大的,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气势。

当时东吴诸将纷纷请战,然而大都督陆逊拒绝出战,他分析几点原因:其一,刘备兵多,锐气正盛,占据高山险要地形,难以进攻。第二,冒冒失失出击,可能会遭到大损失;第三,刘备把部队沿着山岭布置,兵力无法展开,要耐心等待蜀军出现破绽。
这时陆逊只有五万兵力,不仅要对付精锐的蜀军部队,还得对付归附刘备的蛮族部落,劣势明显。不仅如此,刘备占尽地利,军队驻扎在险要之山地,进可攻,退可守,兼据长江上游,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三,刘备弃水师于不用,乃是重大失误

刘备尽管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但他把胜利寄托在陆战上,根本没考虑把水师投入战斗。若以水陆两路分进合击,陆逊将被迫在陆地与河流同时迎战,非常不利。那么刘备为何弃水师于不用呢?
我想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蜀军的水师力量比吴军弱,对吴国水师有畏惧心;其二,万一吃了败仗,往后撤就是惊涛汹涌的长江三峡,想逃都难。因此,刘备对水战心里没底,故而更倾向于陆上争锋。
后来陆逊曾对孙权说,自己最担心的事,就是刘备会水陆并进。可见刘备着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过于小心谨慎,战争不冒风险是不行的。
其次,蜀军在军事部署上有很大问题。首先,刘备把军队分割为江北、江南两部分,沿着长江两岸的山岭安营扎寨,兵营数十座,绵延八十余里。这个架式看了颇吓人,可细细分析,就发现问题很大。两部军队被长江隔开,一旦出现情况,难以互相支援;兵营沿着山岭地带分布八十公里,道路不好走,军队失去机动性,难以大规模展开。

第四,对峙半年多后,陆逊终于有火烧连营的机会

东吴军队在夷陵、猇亭一线与蜀军对峙达半年之久。陆逊只守不攻,刘备反倒被动了。由于刘备据有山林之利,多次引诱吴军来攻,都被陆逊识破。
到了闰六月,陆逊开始要反击了,他用的是火攻战术。蜀军营垒相连,绵延上百里,地形狭窄,又依山伴林,倘若用火攻,蜀军将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既然刘备结营百里已经半年之久,为何陆逊在半年后才要实施火攻之计呢?
只要对气候有所了解,就明白了。闰六月大约是公历的七八月,不仅是最热的季节,而且长江雨季过去了,进入旱季。这时用火攻,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益。所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不只是诸葛亮,陆逊同样考虑到了天气因素对军事的影响。
中国是季风气侯,夏季盛行东南风,风向是往西吹的。因此,当陆逊以火攻之计烧蜀军营垒时,火势很快向西蔓延,蜀军一座座营垒都烧起来了。刘备虽然沙场宿将,百密一疏,仅此一疏,他就要输个精光了。一边是大火把营垒烧得精光,一边是吴军排山倒海般的进攻。蜀军大都督冯习、前部督张南都被吴军所杀,前来助阵的胡人部落酋长沙摩柯也死于非命。将军杜路、刘宁等身陷重围,只得缴械投降。
这一战,刘备输光老本,同时成就陆逊一代名将之美名。由是可知,陆逊之成功,绝非天助,而是智慧与勇气的结果。

六翼天使494 发表于 2022-5-18 06:21:11



夷陵之战东吴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并非老天帮助吴帅陆逊,而是他运筹帷幄、巧借山川地理形势行示弱、疲敌之策,最终利用蜀军的漏洞,以弱胜强,击溃空国而来的刘备。陆逊在夷陵猇亭 ,是自助,非天助。
东吴都督吕蒙偷袭荆州,擒杀关羽那年,江南士族出身的陆逊刚36岁,作为一个崭露头角年轻将领,他所表现出来的文治武功,已经令人击节赞叹并刮目相看了。
荆州失守,关羽败亡,不仅使刘备兵分两路北攻中原的计划破产,而且使蜀汉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基地。刘备对孙权愤恨不已,决意不惜一切代价复夺荆州。公元221年7月,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文武大臣的反对,亲率5、6万大军,浩荡顺江东下,东征孙吴。




彼时,因荆州易主,吴、蜀的国界已经向西推至巫山附近。孙权为防备刘备出三峡夺荆州,便把都城从江东的建业(今南京)迁至长江中游的武昌(今湖北鄂州);以镇西将军陆逊统李异、刘阿等部进驻巫县、秭归,以加强西线的防务,得悉刘备大举出军东进,孙权力排众议,破格任命书生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韩当、宋谦、徐盛、孙桓、鲜于丹等5万将士西上御敌。
至三峡前线 ,陆逊踏勘战场之后,认为地利不在自己一方;加上蜀军以复仇雪耻为号召,刘备又御驾亲征,士气高昂;蜀军志在必得,倾巢而来,兵力也占有一定优势,与之硬拼肯定不是上策。于是他毅然决定实施战略后退。




222年初,刘备率水陆出巫峡至夷陵(今湖北宜昌)界,立营数十座,并以金银贿赂和封官许愿的手段诱使五溪(今湖南武陵)蛮(少数民族)首领率军参战;任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赵融、辅匡、廖淳、傅彤等为别督,拥众10万(加上五溪蛮兵),水陆并进,声势浩大,锐不可挡。
面对蜀军气势汹汹的攻势,吴军将领们纷纷请缨出战。都督陆逊则认为不可轻易出战,他说:“刘备举兵东来,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很难一举攻破。即使攻破,我们也难获取全胜。如果首战失利,牵动全局,那就更加被动。现在我们应该奖励将士,广施方略,等待形势的变化,再作计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诸将以为陆逊胆怯畏战,颇多怨愤。陆逊苦口婆心,耐心说服,坚持大踏步退却,将数百里崎岖险峻之地全部让给蜀军,刘备挥兵紧追不舍,吴军边战边退,直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昌以北,长江北岸)方才据险结寨,转入防御,但依然坚壁不出。夷陵猇亭是吴军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后面便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大平原了 。假如蜀军一举突破夷陵天险,荆州定会沦陷,后果不堪设想。对陆逊来说,夷陵猇亭是他实施战略反攻的最佳之地,也是唯一之地。
吴军坚守不战,任凭蜀军如何邀战,陆逊均置之不理。刘备见吴军避战,担心师老兵疲,先遣将军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扎营以作诱饵,另遣8000精兵埋伏于山谷隐蔽处,企图引诱吴军脱离阵地,相机一举歼灭之。吴军诸将见蜀军兵少,又在开阔处扎寨立营,又想率军出击。陆逊依旧制止道:“这里必有诡诈,我等姑且观望一下,不可轻举妄动” 。刘备见诱敌之策不成,只好将伏兵撤回。




吴蜀两军在猇亭对峙长达6、7个月之久。蜀军战线越拖越长,粮草转输变得日益困难,天气逐渐炎热,将士求战不得,疲惫不堪,斗志逐渐涣散。刘备无计可施,只得放弃“水陆俱进” 的作战方案,命水军“ 移船就步”,意思是移水军上岸,依傍山林溪涧,树栅连营,暂作休整。陆逊为了让孙权放心,同时也为获得孙权的支持,向孙权奏报了自己的开战决心,准备发起反攻。他说:“夷陵为要害之冲,国之关限,容易攻取,也容易丢失。一旦陷于敌手,不仅白白失去一郡之地,就连荆州也难保无虞。今天我军争夺此地,只能一举成功。开始我担心刘备水陆大军齐头并进,并肩突击,那样我军只能分兵抵御。现在他舍弃水军,单走陆路,还处处结营,分散兵力,因之形势就要发生变化。既然刘备违犯天道,不守本土,自来送死,那么臣虽不才,也要凭借您的威德,以顺讨逆,大破蜀军。据我最近仔细侦查,刘备的整个军事部属已经明朗。您大可以高枕无忧了 ” 。




对于陆逊的判断和决策,众将反倒有所疑虑,陆逊就耐心解释道:“刘备是个狡黠的敌人,久经沙场,阅历很深。当其大军初来,他考虑问题必定专心细致,基本无懈可击。现在时间长了,他一直找不到进攻我军的机会,军队疲乏,士气低落,他又拿不出摆脱僵局的办法,现在正是我军发起大举反攻、彻底打败蜀军的绝佳机会”。众将听罢将信将疑,但碍于孙权鼎力支持,只得唯命是从。
在发动大规模反攻的前夕,陆逊派出一小股部队对蜀军的一座营寨发起了小规模的攻击。这次试探性进攻虽被蜀军击退,没有奏效,但却摸清了蜀军虚实,找到了其软肋和“破敌之策”。
陆逊利用三峡地区夏日常刮东风的自然条件,选了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命每个士卒持茅草一把,突然发动全面大反攻。已经憋了7、8个月鸟气吴军将士,人人渴战,个个争先,勇蹈敌阵,纵火焚营,风助火势,人借火威,连破蜀军40余营,斩杀蜀将冯习 、张南、傅彤和五溪蛮将沙摩柯。杜路、刘宁等走投无路,被迫投降。刘备栖栖遑遑,领残兵败将登上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陈兵自绕”,企图依险自保,苟延残喘。陆逊不给蜀军喘息之机,他督促各路吴军将马鞍山四面包围,随即发起猛攻。蜀军阵地顷刻间瓦解,战死者近万数。刘备乘乱落荒而去,仓惶西逃,幸亏沿途驿站之人搜集蜀军丢弃的战袍、铠甲、器杖等堆积在一起纵火焚烧,以阻塞追路,刘备一行才侥幸逃入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以东)。这就是所谓的“火烧连营” ,据史料记载,此役刘备损失异常严重,“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仰天叹息道:“我竟被这年轻未名的陆逊屈辱到这般地步,岂非天意乎”!
刘备率少数残兵败将狼狈逃入白帝城后,吴军诸将要求乘胜追击,活捉刘备,踏平巴蜀。孙权征询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曹魏虽然表示愿意助我征讨刘备,其实内里另有图谋,不得不防,故不宜深入蜀境。孙权深觉有理,下令撤军。不久,曹丕果然出军东吴侧背,觊觎江东

123456848 发表于 2022-5-18 10:11:33

啊?夷陵过去就是一马平川?你这是不把当时荆州重镇江陵看在眼里呀!你更没有把军事重镇江夏也放在眼里。
当时东吴组建的防线一共有四条,夷陵只不过是第二条防线,后面还有以江陵作为依托的第三套防线,还有第四套江夏防线。
尤其是江陵,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城市重要性,当时。曹操拿下荆州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跟曹操说过,江陵这座城市拥有荆州半数以上的钱粮,诸葛亮也一直在刘备逃亡的途中告诉刘备赶紧把这座城市拿到手,而周瑜跟曹仁在这个地方作战,一年也才把这个城市拿到手里面,东吴偷袭关羽,也就是从这个地方下手,所以说这个地方绝对是南荆州的一个重要的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防御节点。
关羽在荆州十几年长时间的驻守,让他对整个荆州的防御了如指掌,并且不断地提高荆州的防御能力。可以说刘备一路攻打过来,实际上是根他自己曾经的义弟关羽在哪儿较劲,关于把整个荆州防御的,实在是太牢靠了,要不是有叛徒,荆州不可能这么快速的沦落到了东吴的手里。
江陵的防御能力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周瑜天纵奇才,也只能在曹仁的手里面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拿下了江陵。
至于说江夏,那就更别说了,防御能力可以说是三国之中少数几个顶尖的存在,东吴和刘表的荆州势力在这个地方争夺多年,早就让这个地方变成了一座军事堡垒。曹操拿下荆州以后,为什么短时间之内不想去攻打?(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将向也正是因为江夏极佳的防御能力,孙权的父亲孙坚,也就是死在了这里。
所以说这两条防线也是刘备不可逾越的大关,因此,对于刘备来讲,当时最好的作战选择就是在东吴的主力没有彻底龟缩到这两个坚固的永贝的军事防御阵线以前,寻找机会,歼灭掉东吴的主力,然后让东吴无人防守。
刘备多次派人去挑衅东吴主力,并且引诱东吴主力出击,这一点历史书上面有明确记载,但是都没有成功,陆逊根本就不上你这个当。
至于有人说东吴的主力军队和当时刘备的正面军队兵力相当,这一点完全是无稽之谈为什么?刘备并没有像演义里面那样一触即溃,军队全部败光了,刘备率领的军队且战且退,不停地退到了白帝城,而陆逊并没有追击,因为就是兵力不足,这证明陆逊的主力部队,他的兵力人数大致和刘备相比还是占据劣势的,甚至是占据着大量的劣势,所以陆逊在前方一把火烧了刘备一半的军队以后,竟然没有把刘备彻底玩死,反而刘备凭借着拜托军队能够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的退回到白帝城。

阿豆学长长ov 发表于 2022-5-18 12:42:28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彰武元年(221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雪恨,举倾国之兵伐吴,随后张飞又被叛将范疆张达杀害,这更坚定了刘备伐吴得决心。蜀军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备顺势而下取荆州,连下东吴几十座城池。孙权再次启用陆逊为大都督,陆逊采用骄兵的战术,以退为进,直到夷陵地区,吴军展开疯狂的反扑。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最后一场,其成就仅次于赤壁之战,在战争史上也是一场著名的防御成功战例,被历代军事家讨论。也有人认为,夷陵是东吴最后一道防线,陆逊已退无可退,这是天助陆逊,笔者认为陆逊的胜利确实离不开天时地利,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陆逊成功使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恰好在夷陵地区让刘备军成为骄兵。正所谓山无长势,水无长形,行军打仗也是如此,胜败只是一瞬间。话说刘备高举王旗,打着为兄弟报仇的名义,可谓正义之师,所向披靡,即便是孙权的侄儿孙桓承诺坚守城池一个月,三个时辰就丢掉。陆逊临危受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闭门不战,吴军一退再退,直到夷陵道地区,众将士都有怨言,满朝文武都不相信陆逊,而陆逊却创造了奇迹,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刘备屡战屡胜,已经成了骄兵,就连刘备本人也认为蜀军所向无敌,吴军绝非对手。而诸葛亮曾多次提醒刘备,不要轻视陆逊,此人胸有韬略,暗藏玄机,然而刘备却认为陆逊只是一个黄口小儿,不值一提。刘备和他的将士们随即夜郎自大起来,222年,六月,刘备终于把陆逊逼到绝境,来到东吴的最后一道防线——夷陵山脉地区。

而刘备自恃无敌,竟然让军士连营七百里,这样如何御敌,正所谓骄兵、愤兵必败。其二吴军连连败退,将士都不想如此窝囊,想与蜀军厮杀一场,况且已经退无可退,吴军的士气大增。而陆逊正是等待这样的时机,恰巧在夷陵地区遇见,可见刘备之败也是失去了地利人和,而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天助陆逊的成分。

其次分析陆逊夷陵之战,为何占尽天时地利。其一说陆逊占尽天时,是当时正直六月,两军对阵,相持不下,天气炎热,山林之中,杂草枯木干燥,很容易点燃形成火势。而且夏季多是东南风,不像赤壁之战那样,需要“借东风”,陆逊随即点燃枯草,就可以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烧向蜀军,更不需要像黄盖那样诈降。

其二所谓地利,是蜀军为了避暑,军队都在山林中安营扎寨,这样不就相当于站在柴火上等待别人烧烤吗?就连水军也一并躲进山林中避暑,所以说这绵延不绝的夷陵大山,就是最好的地理位置。由此可见,陆逊的成败,难道不是靠着天时吗?正是这惊人的巧合。

而毛宗岗在演义八十四回也曾这样批注:
兵有骄敌人之志者,将有大出,先有不出以骄之,将有大出而胜,先有小出而不胜以骄之是也。显而易见,陆逊正是用了骄兵之计,让刘备猝不及防,纵火燃烧,蜀军才一败涂地,退守白帝城,而这所有的有力条件,都在夷陵地区会集在一起,这却有天佑陆逊的成分。
你是如何看待夷陵之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过去就是一马平川,陆逊已经退无可退了,是天助陆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