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00

您有一张0.1元限时体验卡,马上领取获得VIP尊享特权。

我们的教育远离自然多久了?

2023-5-30 05:50 来自 啤酒瓶空了缓 发布 @ 宜昌社区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自然,当然是真实世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一个正常的长大环境中,一个孩子应该有很多机会接触自然,学会观察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爱。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自己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但他发现,在他女儿的长大过程中,却要更多地借助书本去认识自然。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自然,对我们人类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如何让孩子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自然?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以下是他的口述。

口述  | 奚志农

整理 | 陈赛

奚志农,云南大理人,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创始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念。(野性中国供图)
我的大女儿小时候很喜欢读一套探索大自然的绘本,其中有一本就叫《探索大自然的昼夜》,描述的是欧洲乡间一天内风景的变化。每两个小时一幅画面,一共12幅画。每翻一页,画面上的光线、植物、动物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自然的夜与昼,不同时辰出现的物种,本身就是一个很精准的农田生态系统的故事。

当搬回大理之后我就想,如果把那个场景置换成大理的一个白族小院,苍山洱海之间,三塔做中景,苍山做远景,把植物、动物都置换成大理本地的物种,一定会很有趣。我相信,大理的物种之丰富,绝对超过那个欧洲乡下的农庄。

想象一下,那个小院子里也许有一棵滇杨,一只黑翅鸢也许刚刚捕猎归来,正落在树上吃一只田鼠,或者正在空中悬停;伯劳、黑喉石鵖会出现在篱笆或灌木上;石砌的院墙上戴胜刚刚捕食归来,墙缝里的幼鸟已经迫不及待地伸出了可爱的小脑袋。这是白天,到了晚上,旁边的苗圃里也许会有麂子(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来光顾,灰林鸮会傍着洱海对面升起的明月在夜空中巡视着它的领地。这些都是我或我的朋友们在苍山洱海间拍到过的物种。

接近湿地这边,一只普通翠鸟,正停在芦苇上,享受着刚刚捕到的一条小鱼。黑水鸡正带着孩子们觅食,湿地上空一只紫水鸡正好飞过。接近秧田这边,会有小白鹭、牛背鹭、小田鸡和白胸苦恶鸟之类的水鸟交替出现,这个小院子就是农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连接点。

白喉矶鸫 (图源 | ICphooto)
当然,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北京郊区的、一个江浙的、一个西双版纳的、一个海南的、一个西北的。我们不仅可以做一天的变化,还可以做四季的变化、物种的迁徙。这套书在我的脑子里想象了好几年,最终没能实现,实在是很大的遗憾。除了要找到靠谱的绘画者之外,还要有好的科学支持。鸟类和其他动物相对还好办,其他如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都要搞清楚,栽培作物和原生植物,不同季节不同的植物,都要精准鉴定、拍照,提供给绘画者。

但如果能做出来,那会是多好的乡土教材啊。今天的孩子,对于自己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自然了解得太少。他们熟识长颈鹿、企鹅,却对藏羚羊、绿孔雀一无所知。他们也许知道角马是怎么迁徙的,也许知道帝企鹅是怎么生孩子的,却不知道藏羚羊也会迁徙,不知道我们云南的滇金丝猴不是金色的,而是黑白相间的。我想它们是全世界最像我们人类的猴子。它们住得最高,有着粉色的面庞、红色的嘴唇,只生活在我们
  • 最近查阅: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