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论坛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5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宜昌记忆》:端午节 划龙船

[复制链接]
1159 0
端午节 划龙船
文|王志敏   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     还有几天,又是端午节。家乡的印象,儿时的欢乐,总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是屈原故里——这是秭归人得天独厚的荣耀。端午习俗,因屈原而来,唐代诗人文秀曾写有一首《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苏东坡有竹枝词说端午习俗,千年不变。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宋·苏轼《竹枝歌》端午粽子的由来最早可见吴均(南朝梁代)《续齐谐记》,原文如下: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节选)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粽子放楝叶并彩线包缠,是为了保护屈原遗体免受蛟龙所害。不过,现在的秭归人一般不用竹筒粽,而是就地取材,用后山采来的箬叶包粽。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用线、彩线或棕叶系好。粽内不放楝叶,而是放上红枣、绿豆等健康食品。

秭归端午包粽子(何怀强摄)

端午包粽子(郑云峰摄)
在秭归县城归州古镇,每年除了春节,就数端午节热闹。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长达20天,一直要从五月初五过到五月廿五。这是因为连续有三个端阳:五月初五头端阳,五月十五大端阳,五月廿五末端阳。过了末端阳,才算过完了端午节。从农历四月底五月初,归州城内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提前一星期腌盐蛋;每天早晨把雄黄酒摆在阳台上晒,饮少许,主要涂抹在额头上或其他部位;提前几天打发孩子们上山去割艾蒿、菖蒲,拿回家挂在门上;艾蒿叶还有用处,一煮鸡蛋,二烧水洗脚;将积攒下来的糯米泡起来,那是准备做粽子的;打扫卫生。

归州古镇端午节挂艾习俗(照片中是归州古镇解放街)

归州古镇屈原故里牌坊前,迎接端午挂艾蒿(何怀强摄)
端午来临,峡江小镇会披上节日的盛装。从将军堡下秭归师范到鼎心门物资局,从北门沟民居到城东食品厂边的大桥,每个单位墙上插满彩旗,红灯高挑。家家门口,正插菖蒲,斜挂艾蒿。平常满是油香、油条、油饼的前街小酒馆,全摆上了各种粽子。卖小百货铺子的柜台里,坛子罐子装满的雄黄酒香飘街巷。记得小时候,归州每年端午节划龙船比赛,总是在归州城东5里老屈原庙。这里虽然因三峡大坝蓄水已没入水下,但留在脑海的记忆,却是永恒的。

归州城东5里清烈公祠原貌(何怀强摄)
老屈原庙位于归州城东五里,江边小地名叫屈原沱。屈原沱地名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屈原被流放到湖南沅湘流域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时,忽闻楚国兵败,郢都城破,在极度悲愤之中抱石跳进了汨罗江。噩耗传到了屈原家乡,屈原的姐姐女媭某日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条神鱼告知她,神鱼将载着屈原尸身到长江边屈原故居处。第二天,女媭在故居江边果然发现了一条大鱼在岸边游来游去。人们把鱼拖上岸,将鱼腹剖开,见屈原安祥地躺在里面。人们取出屈原尸身,再将鱼腹缝好,放回水中。乡亲们在屈原曾经住过的故居江边修筑墓地,安葬了屈原。此后,这里就叫屈原沱,简称屈沱。

秭归文化局王敏(左一,已故)与皮远友(前右一,已故)下乡搜集秭归民间传说
屈原庙原本没有庙,只有一座屈原墓。到了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时任归州刺史的右神策将军王茂元,为“表忠贞之所诞”,决意按唐礼制在屈原墓侧为屈原修建祠庙。关于此,清代归州知州李炘《重修楚左徒屈大夫祠记》中记载有“秭归刺史王茂元始建祠于墓侧,其神像章服,悉尊唐制。”《闻见后录》曰“屈沱,屈原故居也。今沱北岸上有屈公祠、三闾大夫墓。”屈原祠修建一百多年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赵顼追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庙名改为“清烈公祠”。逾后数百年,清烈公祠陆续得到多任归州地方官员主持修缮。《归州志》中记载的有: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知州王秃哥不花;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知州密儿哈吗;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州孙鹤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知州王景阳;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湖北学政凌如焕;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州王沛膏;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知州李炘……清烈公祠,百姓俗称屈原庙(后来称老屈原庙)。到了清末及民国初年,屈原庙毁损严重。当时由于战乱纷纷,民不聊生,根本无人修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曾轰炸过屈原庙,更使得英烈寺庙破颓不堪。解放后,直到1963年3月,政府部门拨款维修了大门牌楼及梁架。1965年3月,再次拨款重修了祠庙大殿屋顶及装饰。1976年,为了修建葛洲坝水利工程,屈原庙迁至秭归城东3里向家坪(大慈寺)旁边的小山上,更名为“屈原祠”。2003年,为修建三峡大坝,屈原祠再次迁往茅坪凤凰山下,2010年全面竣工。老屈原庙东西向,坐北朝南,对着长江。庙正门,二龙绕柱竖匾为“清烈公祠”,左右两旁有两个小匾,一是“孤忠”,一是“流芳”。横匾下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江上清风”,下联是“日月增光”。大殿正中,供有屈原泥塑坐像。屈原塑像端庄凝重,双目传神,耳有痣毛,美髯过胸,丰神秀朗,头戴红色平顶的切云冠,身穿蓝底黑白花的朝袍。后殿,供有屈原之妹屈幺姑的立像。屈幺姑(未出嫁)梳分头麻花髻,小足,身材姣好,面带愁容,似泪未干。1967年8月,秭归城关与香溪之间的城-香公路通车后,公路从屈原庙前通过。随之,屈原庙前开阔地带被神农架林区使用,修建了一个大型木材场,到处堆放着林区运出来的木材。

1975年,归州城东5里屈原庙
w9.jpg
1975年,归州城东5里屈原庙后屈原墓
屈原庙侧后的屈原墓,为一石头洞穴。洞门用大青石筑就,比较精致。洞口前立有一墓碑,碑上竖刻着“故楚三闾大夫墓”几个大字。洞口不大,洞内漆黑。少年胆大,我曾约几个小伙伴拿手电筒钻进去看过。洞不深,进去几步突现一略为宽敞洞室,中央用铁链吊挂着一具红色的棺材(据说以前是两副红棺材)。当时我们以为棺材里有屈原遗体,后来才知道棺材中只有屈原的衣帽,那洞穴称为屈大夫衣冠冢。每年端午,家乡都会在屈原沱举办划龙船比赛。小时候原以为划龙船仅仅是种节日竞赛活动。长大后读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才知道源自乡人训练气力,要去拯救投水的屈原。此书中第三十条记载了龙舟来历。原文如下: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节选)《归州志》对秭归古代端阳划龙船有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及湖涨,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遂相传为竞渡之戏。其把桨飞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

w10.jpg
秭归,划龙船习俗的起源地
其实,这种源自民间的记录,是根据人们美好愿望传说演化而来,大可不必去深究这种传说的真实性。秭归为何选择在屈原沱举办划龙船比赛呢?究其原因,除了这里曾有屈原故居,而且还是神鱼将屈原遗体从湖南汩罗江驮负回家的传说之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处水域开阔,流水稍缓,比较便于举办划龙船竞赛。屈原沱,因南北各一道石梁伸入江心,滚滚东去的长江在这里受阻,形成回流,缓缓的回流环绕成沱。屈原沱对面,是旧洲河马鞍石与南石门之间的港湾,共同形成宽阔的水域。南北石门如此形成天然的湾沱,很适合划龙船比赛。

w11.jpg
归州城东5里,屈原沱位置示意图
家乡龙船,有一定制作标准。龙船的颜色分为红、白、青、黄、绿等多种彩色。这种龙船扁长、轻巧、两头翘、无桨桩,昂扬的龙头和飞扫的龙尾雕刻得十分精致、栩栩如生,油漆彩绘,灿然发光。龙头:与龙身分开;有角;有须;有髯;有鼻球;有欲喷火的口舌;张开的龙口有整齐的牙,两只大獠牙凸显威猛;有特制的眼(往往只有底色,最后祭龙时“点睛”)。龙身:龙身是龙船的船体,由柏木打造,涂有桐油。船体画有龙鳞(龙甲),龙身正中置放一面大鼓,击鼓控制划桡的节奏,还可为本船鼓气加油。龙船的船身长度都一致,每船的划船队员人数都一样多。记得早期划龙船比赛好像是核载10多人,后来的端午节龙船越做越大,材料越来越轻,可以达到核载40人。龙尾:尾翼向上飞扬,好似飞腾之状。尾部钻有竖直孔,可插小旗。过去有一种说法“看比赛,观龙头”。龙船的龙头雕刻是传统工艺,由专门的龙头雕刻匠雕刻。匠人说:屈原《楚辞·九歌》中有“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若不让龙飞起来,屈原不会心安。因此,一只龙头制作,从选材、开料、放样、雕刻、成型、打磨、上色……往往要一个月时间。若要精益求精,可能需要雕刻几个月。听老辈人讲,过去龙头不是统一制作,而是各做各的。每个参赛地暗自展现自己的雕刻绝活,而且谢绝参观,以免“泄密”。只到比赛前才揭开盖头,令对手惊讶,气势上先胜一筹。后来,不知怎么的大家搞成统一制作,样式相同,只是色彩各异。端午节之前一个月,峡江小镇就开始选拔参加当年龙舟比赛的划船运动员进行赛前集训。秭归百姓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宁荒一年田,不输一次船。”由此可见,在秭归当地人心中,获得划龙船比赛的胜利,比种一年粮食还要重要。选拔出来参加端午划龙船比赛的运动员大都年青力壮、膀大腰圆。这些青年人,每天从早到晚在烈日暴晒的长江上训练,一个个皮肤晒得黝黑发亮。嗨,别看他们一个个黑不溜秋,他们可是峡江小镇的明星!只要这些划船运动员扛着大桨雄纠纠地从街上走过,街旁聊天的老人、纳鞋底的妇女、沿街摆摊的商贩、商店中买东西的顾客……都会驻足旁观。小学生和小孩子,更是在划龙船队员后面追着看。特别是那些尚未出阁的姑娘们,亦是既想跟着看,又怕别人笑话,躲在人后,踮足偷窥——那种羞涩,现在根本看不见了!

w12.jpg
1984年端午节前,划龙船队员走过屈原故里牌坊,去长江上训练(何怀强摄)
w13.jpg
龙舟队在归州城沱准备训练
w14.jpg
端午节前,归州城东大桥下江面,划龙船训练
w15.jpg
1982年,秭归划龙船竞赛
w16.jpg
秭归龙舟赛前训练
w17.jpg
秭归端午龙舟赛前训练(郑云峰摄)

秭归女子龙舟赛
五月端阳,是屈原大夫的忌辰。头一天(五月初四)晚上,老屈原庙要举行庙祭。庙祭也称祭庙,由全县屈氏后人来到老屈原庙祭拜。屈氏后人比较集中的三闾乐平里、香溪万古寺、归州古镇、旧洲河等村镇,都会派人参加。他们将带来的猪头、羊腿、鲜果、面点等供奉在正殿案前,由主祭(民国前是县官,解放后是德高望重之人)主持,众人向屈原塑像上香、礼拜、念祭文、再礼拜。庙祭完毕,各支龙舟参赛队,会在屈原庙祭龙。祭龙也叫龙头祭,是划龙船的队员,将龙船的龙头抬到屈原祠屈原塑像前,由本队负责人为龙头披上红绸(或红布)带,给龙头点睛。所有参赛队员在主祭人后面站得毕恭毕敬,由主祭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毕。”听老人说,以前不是鞠躬,是跪在地上叩头。过去那虔诚劲,比现在传统得多!祭龙完毕,由一队员或数队员(龙头小则一人扛,龙头大则数人抬)抬着龙头走在前面,其余队员跟随其后,来到自己的龙船前,把龙头安放在本队龙船的船体上。龙头安放在龙船上之后,还要再拜龙神。拜毕,众人兴奋地振臂高呼。

1994年,划龙船比赛前一晚祭龙(《秭归县志》插图)
端阳节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归州古镇的居民,四乡的社员(那时,农村是人民公社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着节日的新衣,男的戴着草帽,女的打着花花绿绿遮阳伞,向归洲城东五里的屈原庙汇集,去看划龙船。

张公桥头,龙舟队出征(宋华久摄)
小商小贩从民主路的下街开始,沿着大路摆摊设点,经大桥——大慈寺——二碑湾——一直延伸到老屈原庙。大路两边,许多买卖人忙碌着生意,近郊的农民把自己的农产品摆在路边叫卖。色彩与特征格外入眼的:红红的夏橙,白白的茉莉花、绿绿的新茶、红红的石榴、黄黄的杏子、干干的天麻、肥肥的野鸡……比比皆是。小孩子们玩的东西有:风筝、风车、竹哨、水枪、布娃娃……各种玩具。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水果:杨林的李子滚圆肉厚,周坪的枣子又大又甜、窑湾溪东门头的白花桃白里透红,彭家坡的青柿子香脆可口……屈原庙前宽阔的神龙架林场木材场上,人山人海。广场正中央,靠近屈原祠搭建有临时的端午节划龙船比赛会场。会场上人头攒动,彩旗招展,悬挂高柱上的大喇叭歌声嘹亮。会场周围,卖栀子花、茉莉花、水果、杂糖、玩具的特别多。穿红着绿的青年姑娘,几乎人人都要买朵栀子花戴在头上。水灵标致的姑娘们,乌黑油亮的头发上插上一朵栀子花,不仅透着香气,而且更加俏丽。划龙船比赛前,所有龙船都集中在屈原沱内。比赛规则对参加比赛的队员要求很严格。每条船的划手,按“龙舟”颜色着装——即龙舟是什么颜色,船员的衣服也是同一种颜色。站在龙船最前头拿指挥棒(彩旗或桨)的是船长,也是本船的总指挥;船上坐着多排划桨队员,每排二人;中间是鼓手,他把一面大鼓夹在两腿之间,双手击鼓;站在龙船尾部的是舵手。

1982年端午节,归州河滩看划龙船

1988年,秭归划龙船比赛

端午节观龙舟赛(飘扬的红旗上写着“郭家坝龙舟队”郑云峰摄)

屈原沱划龙船比赛(何怀强摄)

80年代秭归端午划龙船比赛(《秭归县志》插图)

屈原庙,划龙船比赛

归州古镇观龙舟赛(1989年6月8日,王敏摄)

2002年屈原庙最后一次划龙船比赛,此后赛事移到茅坪举行(文钢摄)
划龙船比赛并不是一开始就竞渡,实际上有四个程序:游江、招魂、竞渡、回舟。竞渡之前,参加比赛的龙船会各自在江面上游弋,每条船上的桨手用本地方言大声随领航者唱着屈原的诗歌,鼓声整齐地和着节奏,蔚为壮观。这是第一个程序——游江。

屈原沱,划龙船
龙船游江之后的第二个程序,是为屈原大夫招魂。龙船在波涛汹涌的石门上来回飞驰,此时桡工们会唱起凄切、婉转、悲壮的《招魂曲》。那《招魂曲》,充满家乡人民对屈原的挚爱。招魂歌曲唱得凄婉恸人,千回百转,令人肝肠寸断。随着《招魂曲》悲壮的歌声,从岸上到船上,人们同时向大江中抛洒着粽子和青桔子,将雄黄酒倒入江中。那《招魂曲》歌词是:屈原大夫哟,我哥回嘿嗬哟: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东不可往啊,东有旋流无底;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哟。衣食勿须问,家乡好天地哟……

老艺人胡振浩(已故)领唱《招魂曲》
游江和招魂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而且对每位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而言,也是活动筋骨的热身过程。《招魂曲》唱完,即热身结束,整个活动的第三个程序——竞渡正式开始。竞渡比赛是最激烈最热闹的时刻。当旧洲河岸边,“啪、啪、啪”升起三颗红色的信号弹,屈原沱这边所有竞赛的龙船象离弦之箭,直飞旧洲河对岸……。顿时,峡江两岸沸腾起来!两岸数万观众呐喊声、欢呼声、锣声、鼓声响成一片,震天动地。兴奋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干脆跑到没入膝盖的江水里,一边喊、一边跳。龙舟上由船头领航者喊着号子,每一句号子后边,队员们都要跟着喊“嘿佐”。这一句“嘿佐”同时——领头指挥者将小旗向前挥动,弯曲的身体猛地后仰,双腿向前急蹬;每位桨手同时用力向后划一次水。龙船会在合力作用下像箭一样向前飞驰。到了冲刺关头,只听见连续的“嘿佐”声!

80年代,旧洲河为起点的划龙船比赛(最远处可见南石门,镜头前是三闾龙舟队)
每条龙船都有自己的啦啦队,而且啦啦队的口号在不断变化。有时是“红队,加油!”“黄队,加油!”到了龙舟冲刺夺标的激动时刻,啦啦队干脆直呼参赛队的地名——“城关的,加油!”“香溪的,加油!”……在急促、连续的“嘿佐”声中,冲在最前面的龙舟,从目标靶上一举夺下镶黄红色冠军旗,峡江两岸的加油呐喊声立即转换成“噢——”冲破云霄的欢呼声。夺冠的龙船最显眼,队员们全部高举桨片站起来,向两岸狂呼。夺取红色冠军旗,叫夺标,也叫抢红,意味着划龙船比赛获得胜利。

1987年秭归龙舟赛,交通队得第一

移民局龙舟队(郑云峰摄)
比赛结束,紧接着是最后一个程序——回舟。回舟,也叫回龙,即每条龙船在江面往返环游,各船船长展现特技。此时,站立在龙船船头的船长一边指挥划船,一边即兴进行各种表演:有时倒立船头,有时倾身船外,有时狂舞彩旗在漩涡中“竞戏”,有时挥舞双手在激浪中“抢红”——其场面之惊险,气势之豪迈,真可谓摄人魂魄,惊险刺激!

1985年端午,秭归划龙船表演(最前面是“船工号子王”胡振浩)

回龙时表演(郑云峰摄)
龙舟比赛结束,庆祝的盛会才刚刚开始。无论是哪个队获胜,这个队所在的单位或城镇,一定会欣喜若狂。获胜的队员们将本队龙船上的龙头取下来扛在肩头,大伙儿跟着,高举起队旗,敲锣打鼓满街游行庆贺。这还不算,那些桨手所在单位或团体,也一定要举办庆功酒会,彻夜痛饮。

获胜龙舟回香溪,鞭炮齐鸣(郑云峰摄)
屈原庙划龙船的习俗在秭归沿袭已有几千年历史,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每逢端午节,来此观光凭吊。据《归州志》载,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宋孝宗召陆游东归。陆游接旨后离成都,沿江而下,五月初到达归州,泊舟莲花山楚王城下的旧洲河岸边。放翁彻夜饮酒借诗追思屈大夫,作一首七言绝句《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宋·陆游《楚城》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
第二天端午节,恰逢归州屈原沱划龙船盛会。陆游心情激动地观看了龙舟竞渡,即兴又赋上一首《归州重五》: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宋·陆游《归州重五》 看来,屈原庙划龙船,从古到今,魅力不减。人们每年这个时候聚在这里,不仅是看划龙船的热闹,更是传播文化,寄托我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深怀念。端午临近,多少乡愁,多少记忆,潮水般涌来——今夜又要失眠了。 *铭谢:此文许多照片,由前辈何怀强、王敏(已故)等摄影,还要感谢郑云峰、宋华久等老师及许多不知名的摄影家,给我们留下永远定格的记忆。
版权归作者所有主编:李瑜(北美宜昌同乡会会长)
责编:刘慧艳(三峡广电)(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三峡广电整理发布编辑:毛毛
商务热线:0717—6862173往期回顾

百年前的宜昌妇女

怀念“东方红”客轮

计划经济时代的宜昌粮票

民生公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侵华日寇的“三峡大坝”梦

宜昌老照片里的清明和坟茔

寄托心愿的宜昌“神树”
民国怪杰严立三
还记得当年的“江汉”客轮吗?

宜昌儿童公园的前世今生

保卫石牌

三峡儿歌,童年回忆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2

粉丝

7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 联系我们
  • 邮箱:928283588#qq.com(请把#改成@)
  • 唯一官方网址:Esanxia.com
  • QQ客服:928283588
  • 宜昌三峡论坛网站会员QQ群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9点至晚上24点)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QQ|网站地图|Archiver|小黑屋|三峡论坛 ( 桂B2-20230358.桂ICP备2023000524号.桂网文(2023)0928-250号.广播电视节目许可:(桂南)字第0011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3 02:25 , Processed in 0.040919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