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荣膺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6月1日,2022年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评审结果公示结束,宜昌荣膺“十四五”第二批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给宜昌带来了哪些变化?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城市中的道路、河道、公园、绿地等多个海绵项目,一探究竟。
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
宜昌,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有2000多年建城史。境内河流总长5089公里,集水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河流164条,年降雨量丰富。
受暴雨极端天气影响,城市雨季内涝、热岛效应等加剧。“十三五”以来,宜昌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各环节,持续增强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海绵”专项规划、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将相关要求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排水防涝、防洪、城市更新等17个专项规划衔接。出台实施意见、管理办法等20多项,并将“海绵”条例纳入市人大立法计划,探索以法律形式保障蓝绿空间。出台海绵城市技术导则等相关标准7项。
2021年12月,宜昌海绵城市建设写入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纳入市“优功能”攻坚行动,市政府实行月调度、周调度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城市“含绵量”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宜昌累计完成海绵项目191个、海绵投资近50亿元,打造了求索众创中心、沙河综合整治等一批经典海绵项目,完成7656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和信息系统建设。统筹实施内涝治理,累计消除内涝积水点37处,消除比例60.7%。海绵公园、海绵绿道、海绵建筑、海绵校园不断涌现。
全域推进,不断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6月1日下午,夜明珠黄河路口,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虽然连续降雨,但道路上干净整洁,看不到积水洼。
“一下大雨就不敢出门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居住在明珠花苑小区的望先生告诉记者。黄河路排水明渠工程改造明渠323米,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直排进入沙河。污水进入沙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进入水域。
7年前,沙河河道淤积严重,水葫芦铺满水体,基本失去了自净和蓄水功能。2016年启动沙河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水体治理和完善市政配套,目前已变身“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城市水系生态景观。
运河公园12个废弃鱼塘变身城市水体净化器。通过引入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用最少干预,打造“区域海绵体”,成为市民感受生态、留存乡愁好去处。
长江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对沿线8公里用地实施建筑更新利用、生态治理修复、河道岸坡、植入雨水花园,打造“山水长歌、江语翠滩”。昔日“化工围江”,今朝“江豚逐浪”,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的典型经验,被国务院表扬并在沿江11个省市推广。
求索·众创中心创新生态、环保、节能设施,湖泊采用雨水收集循环系统,道路采用透水铺装,建成“会喝水的路”。
卷桥河湿地采用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及植物净化等措施,优化蓝绿空间,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汇入湿地,缓解行洪压力,一座生态滨水游憩地即将绚丽绽放。
通过雨落管断接、公共空间增植补绿、小区路面透水铺装,城区累计完成408个小区改造,雨污分流改造363公里,补增绿化9万平方米,透水铺装23万平方米,实现环境面貌、居住品质双提升。
立足长远,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考验着城市设计者、建设者智慧。
宜昌将按照“源头优先、绿色优先、蓝绿灰融合”思路,系统谋划实施9类167个海绵示范项目,实现城市内涝系统化治理水平、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双提升,打造长江中上游襟山带江城市的海绵建设样板。
统筹推进区域流域综合治理,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修复山体和河道岸线、除险加固水库、整治自然冲沟等。
系统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通过片区城市更新、口袋公园、绿道建设等增加源头设施减排,实施夷陵大道、东山大道等主干箱涵改扩建,统筹沿江截污与治涝,通过新建排涝专管、改造截流墙等措施,解决运河、沿江老城区部分雨水分区排水不畅问题。建成海绵管理智慧化平台,实现海绵建设科学管控。
加强设施改造提升,结合实际对居住社区、老旧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开展源头海绵建设与改造;疏浚柏临河等排涝河道,新建卷桥河湿地等调蓄空间,增强调蓄能力;结合主城区生态水网、污水厂网建设等工程,新改建排水管渠,新建滨江公园、共谊一路雨水泵站,整治内涝积水点,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预计到示范期末实现:内涝防治标准总体达到10年一遇,50%区域达到20年一遇;内涝积水点全部消除,天然水域和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不降低,“海绵”条例颁布实施,努力建成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和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发展的示范、水韵山灵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海绵城市理念全面融入城市更新行动的模式示范。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韩非 通讯员 叶声 刘媛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