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426 5
David902 发表于 2025-3-11 16:45: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但不同类型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差异。下表示意2000~2020年我国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分类


总人口/万


占全国比重/%


老龄人口/万


老龄化率/%


2000


资源型


38358.49


30.85


2561.87


6.68


非资源型


85986.29


69.15


6370.45


7.29


2010


资源型


39462.19


29.59


3497.44


8.86


非资源型


93912.13


70.41


8402.10


8.95


2020


资源型


38499

39


27.31


5406.46


14.04


非资源型


102472.37


72.69


13657.74


13.33


           

1. 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近20年来资源型城市(   )
   

A. 总人口数量较多       B. 老龄化率一直较高       C. 老龄化速度较快       D. 老龄人口数量较多

2. 推测2000~2010年资源型城市人口特征是(   )

A. 平均预期寿命较低       B. 老年人口大量迁出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 老龄人口比重升高

3. 2010~2020年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老龄化率差异发生变化,其直接原因是资源型城市(   )

A.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B. 大量年轻人口迁出       C.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 生态环境优美宜人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读表格可知,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近20年来资源型城市总人口数量较少,A错误;2000年和2010年老龄化率比非资源型城市低,B错误;2000~2020年,资源型城市老龄化率提高了7.36个百分点,非资源型城市老龄化率提高6.04个百分点,故资源型城市老龄化速度较快,C正确;资源型城市老龄人口数量少于非资源型城市,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读表格可知,2000~2010年资源型城市老龄人口比重升高,D正确;随着医疗水平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会提高,A错误;图中老年人口增加,不能推测老年人口迁出,B错误;据表中信息无法推断人口自然增长率,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当资源价格走低或者资源面临枯竭时就会导致经济总体增长乏力,对青年人口的吸引力降低,青年人口不断流出,导致老年人口占比上升,B正确,A错误;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生态环境优美宜人会吸引老年人迁入,但资源型城市老龄化率升高并不是老年人口迁入导致的,CD错误。故选B。

【点睛】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外来人口越多(人口机械增长率越高)。如果不考虑外来人口,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地区,老龄化越严重。如果经济发达地区吸引大量年轻人涌入,在某种程度上又降低了老龄化率。   

闽南一带称传统民居为“厝”,受地形、气候、人文、战乱等因素影响,闽南某低山丘陵区“厝”在空间组合上表现出明显的“圆形”“条带形”和“船形”三种形态。据历史学家考证,受战争影响,这三种“厝”组合形式具有明显的时间序列,且当地多数居民依然沿用北方节日习俗。下图分别为该地区等高线(单位:m)和三种“厝”空间形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三种类型“厝”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的共同自然要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地       D. 河流

5. “船形”厝最可能布局在左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三种类型“厝”的空间组合,出现的时间序列为(   )

A. 圆形→条带形→船形       B. 圆形→船形→条带形

C. 条带形→圆形→船形       D. 船形→条带形→圆形

【答案】4. A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等高线图可知,三种“厝”在空间布局中,均位于地势平坦的区域,因此,三种“厝”在布局中,考虑的共同自然区位因素是地形,A正确;小尺度区域,气候差异较小,B错误;圆形和船形受地形限制,土地供给量较少,C错误;圆形位于山顶,未考虑河流因素,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结合船形“厝”结构以及等高线图,判断其应位于坡地凹陷地带的河谷中,甲、丁地势平坦,位于山脚位置,AD错误;乙位于山顶,不符合题意,B错误;丙处有河流流经,等高线较稀疏,可能发育有山间凹陷小盆地,既便于耕作,也便于对外隐蔽、隐藏,符合历史时期战乱时代民居的选择条件,C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结合材料,该地居民多数保持北方节日习俗,说明为北方南迁居民,历史上北方战乱,导致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战争要素对聚落演化的影响表现为,战乱初期,以抵抗为主,建筑的主要目的为击退外敌,因此选择在高地,以圆形为主,便于抵抗;战事平息后,以隐蔽为主,选择山坳,便于隐蔽;和平时期,以耕作生产为主,选择在河谷两岸,水源、地形、耕地条件较优,利于生产、生活。因此,三种类型“厝”的空间组合,出现的时间序列为圆形→船形→条带形,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北印度洋主要包括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两个海域,这两个海域每年生成的热带气旋数量约占全球热带气旋总数的13%。研究发现,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即每个气旋的第一次记录位置)纬度存在差异。下图示意1978~2017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源地空间分布(阴影,单位:个),图中五角星为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气旋平均生成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与阿拉伯海相比,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   )

①生成频率高②生成频率低③强度大④强度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 7~8月孟加拉湾海域热带气旋发生数量不是全年最多,可能原因是(   )

A. 海表温度较高       B. 西南季风强劲       C. 水汽含量较大       D. 海陆温差较小

9. 阿拉伯海西部海域鲜有热带气旋生成,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副热带高压控制       B. 距离陆地遥远       C. 地转偏向力较小       D. 海温条件较差

【答案】7. A    8. B    9. D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中阴影可知,与阿拉伯海相比,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的生成数量多、频率高,①正确;由材料可知,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纬度不同,生成源地纬度越低,海水热量越足,强度越大,由图可推知,与阿拉伯海相比,孟加拉湾热带气旋强度大,③正确。②④错误。A正确。故选A。

【8题详解】

7~8月,孟加拉湾盛行强劲的西南季风,破坏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上风的变化大,不利于气旋稳定发展,故气旋发生数量不是全年最多,B正确。7~8月孟加拉湾海域海表温度较高、水汽含量较大,利于气旋发展,AC错误。海陆温差较大,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冬春季太阳辐射弱且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盛行离岸风,上升流显著,使海表温度下降。较低的海水温度不能为热带气旋生成提供足够的热量,故海温条件较差是阿拉伯海西部海域鲜有热带气旋生成的主要原因,D正确;阿拉伯海西部海域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阿拉伯海西部海域距离陆地较近,AB错误;低纬度地转偏向力较小,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气旋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探明,按历史统计,温暖的大洋洋面、初始扰动、较弱的垂直风切变和一定强度的Beta效应是热带气旋生成的必要条件。在动力学方面,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热带气旋的生成和维持全球变暖也被认为与热带气旋的生成频率有关。
   

渭河平原位于秦岭以北,由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渭河两岸因地质作用形成多级阶地。图1示意渭河平原某处南北两侧垂直剖面,图2示意渭河南岸某处河流阶地T1~T5分布(1Ma=100万年)。完成下面小题。

10. 推测秦岭南北两侧的地势特点及河流分布状况是(   )

A. 南侧地势平缓,河流分布多       B. 南侧地势陡峭,河流分布少

C. 北侧地势陡峭,河流分布多       D. 北侧地势平缓,河流分布少

11. 调查发现,河流a的河谷地带基本没有聚落分布,其主要原因是河谷两侧(   )

①崖壁坡度较大②河流较短且水量较少③土壤有机质含量少④崖壁土质疏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2. 渭河南岸阶地T1~T5抬升速率最快的是(   )

A. T1~T2       B. T2~T3       C. T3~T4       D. T4~T5

【答案】10. A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据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岭南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分布较多,而北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故河流分布较少。由图可知,秦岭北侧位于断层处,且位于持续隆起的岩块,易形成陡崖,故秦岭北侧地势陡峭,南侧地势较平缓。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据图2可知,河流a的河谷主要位于渭河的阶地T1~T5中,最高阶地与渭河河谷间相差约280米,说明河谷两侧崖壁坡度较大,①正确。河流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地区,可知河流阶地的组成物质主要为流水沉积及风力作用带来的黄土沉积物,说明河谷两侧崖壁土质疏松,易坍塌,故此河谷地带基本没有聚落分布,④正确。河流较短且水量较少,不是此处基本没有聚落分布的主要原因,②错误。河流阶地的组成物质主要为流水及风力沉积物,土壤有机质含量多,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结合题意可分析出,抬升速率=抬升高度/时间;据图2可知,渭河阶地T1~T2抬升速率是(90-35)/(0.65-0.15)=110m/Ma。同理,可知T2~T3是160m/Ma,T3~T4约为167m/Ma,T4~T5约为7lm/Ma,故阶地T3~T4抬升速率最快,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距离当前河谷越远,形成时代越老。

下图示意我国北方某地区在稳定气候条件下林地经历林火后的地表植被以及冻土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由图可知,该区域林地发生林火后(   )

A. 短期内蒸腾量增加       B. 短期内太阳辐射减弱

C. 长期内生物量减少       D. 中期内地表温度降低

14. 影响林火后该林地活动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植被盖度       B. 土壤类型       C. 气候变暖       D. 积雪厚度

15. 在中长期时间段,该林地有机层厚度逐渐恢复,主要是因为(   )

A. 岩石不断风化       B. 植被不断演替       C. 降水不断增加       D. 气温不断升高

【答案】13. D    14. A    15. B

【解析】

发生林火后,短期内,植被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变幅增大,升温较快,蒸发能力增强,但是植被覆盖率下降,蒸腾量减少,A错误;在稳定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是稳定的,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弱,林火过后,植被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B错误;长期内,植被自然演替,林下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物量增加,C错误;由图可知,中期地表植被逐渐恢复,活动层厚度降低,说明地表温度降低,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林火过后,植被覆盖度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地表反射减弱,地温升高,冻土活动层加深,土壤碳、氮释放增强,A正确;与土壤类型、气候变暖、积雪厚度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在中长期时间段,该林地有机层厚度逐渐恢复,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不断恢复,植被不断演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枯枝落叶增多,有机层厚度逐渐增加,B正确;与岩石风化、降水多少、气温高低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研究发现,林火过后地温升高,活动层加深,土壤碳、氮释放增强;植被由针叶林转变为阔叶林、灌丛或草地(湿地);引发热融滑塌、冻融滑坡和融冻泥流等。林火、冻土退化、气候变化三者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效应,而且在气候条件稳定的背景下,林火扰动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冻土环境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恢复到火烧前的状态。由此看来,保护多年冻土区的针叶林,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对维持多年冻土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盛产棕榈、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由中国J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是推动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代表之一。合作区共五大园区,目前已拥有11个棕榈种植园、4个棕榈油压榨厂、2个棕仁压榨厂、1座海港及5座内河港口,实现年加工棕榈果100万吨。合作区按照“合作开发、全产业链构建”模式,建成以油棕种植开发、精深加工、收购、仓储物流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型园区,实现全产业链生产。下图示意合作区地理位置。

(1)说明J集团选择在印尼建设“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的理由。

(2)简述“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建设给印尼社会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3)分析合作区采用“合作开发、全产业链构建”模式的优点。

【答案】(1)印尼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棕榈的种植;印尼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具有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印尼国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丰富;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消费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支持等。   

(2)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税收,带动经济发展;完善本地区水电、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3)“合作开发”可以实现中国和印尼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获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全产业链构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打造自身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国在加印尼合作开发棕榈产品为背景材料,涉及工业区位因素、产业集聚等内容,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地理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信息的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印度尼西亚该地热带,光热资源充足,有利于棕榈的种植;印尼国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租金较低;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消费市场广阔;印尼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具有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根据材料可知,当地种植棕榈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为棕榈的种植与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持等。

【小问2详解】

农业合作区建设给当地带来的社会经济意义可以从增加就业、经济发展、财政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合作区可以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国家税收,同时完善本地区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小问3详解】

合作开发可以发挥两国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同时可以减少投资和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的风险;合作开发会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支持,对双方权益有保障。全产业链模式整合了各个生产环节,减少了中间环节,优化了流程,从而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模式确保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产品检验和物流配送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企业的严格控制之下,从而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利于打造品牌,提升影响力、知名度。这种模式使得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生产计划,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对栖息地环境和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其渔场时空分布受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在秘鲁沿岸,茎柔鱼渔场主要分布在海面温度为14~30℃的海域,最高捕捞量出现在海面温度为17~23℃的海域。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厄尔尼诺事件,正常年份和拉尼娜事件下茎柔鱼生境可能更加适宜。下图示意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2007年(拉尼娜年份)及2015年(厄尔尼诺年份)9~12月重心的变化。
   

(1)描述2007年和2015年9~12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重心的变化。

(2)从自然条件简述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的形成原因。

(3)说明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的影响。

【答案】(1)2007年9~12月茎柔鱼渔场的纬度重心明显低于2015年9~12月(2007年9~12月茎柔鱼渔场的位置较2015年9~12月偏北);2007年9~12月渔场的经度显著高于2015年9~12月(2007年9~12月渔场的位置较2015年9~12月偏西);2007年9~12月的茎柔鱼渔场位置相较于2015年9~12月更偏西北方向。   

(2)秘鲁沿岸受东南信风影响,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上升补充形成上升补偿流;补偿流把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为茎柔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同时上升流和寒流为茎柔鱼提供一个适宜活动的海水温度环境,从而形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   

(3)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秘鲁外海上升流增强,茎柔鱼渔场的水温相较于正常年份明显偏低;秘鲁外海适宜茎柔鱼活动的水温面积扩张,适宜生长范围变大且向北移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07年9-12月茎柔鱼的渔场纬度范围大致在10°-13°S,而2015年9-12月渔场纬度范围在14°-16°S,由此可知2007年9-12月茎柔鱼渔场的纬度重心明显偏低;2007年9-12月茎柔鱼渔场经度范围大致在82°-83°W,而2015年9-12月渔场经度范围在79°-81°W,由此可知2007年9-12月渔场的位置更加偏西,由以上分析可知,总体上来看2007年9-12月茎柔鱼渔场位置比2015年9-12月处于更偏西北。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秘鲁沿岸地区的东太平洋海域常年盛行离岸的东南信风,该信风由南美洲大陆吹向太平洋,将沿岸地区的表层海水吹走,导致表层海水缺失,深层海水上升补偿表层缺少的海水,形成上升补偿流,该补偿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促进表层的浮游生物繁殖,为茎柔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吸引大量茎柔鱼觅食,使鱼群聚集;由于深层海水温度较低,故该上升流为寒流,为茎柔鱼提供了适宜生存和活动的海水环境,故该海域形成了茎柔鱼渔场。

【小问3详解】

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东南信风增强,离岸风增强导致秘鲁外海上升流增强,上升流将大量冷海水带到表层,使得茎柔鱼渔场的水温相较于正常年份明显偏低;由于上升流的增强,导致低水温海区面积扩大,秘鲁外海适宜茎柔鱼活动的水温面积扩张,适宜茎柔鱼的生长范围变大且向北移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生境的破碎化,影响物种的丰富度。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群,鸟类数量和种类众多,研究发现,三江平原湿地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70%下降到27%,湿地退化严重。图1为1954~2000年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变化示意图,图2为湿地破碎度与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示意图。
   

(1)说出三江平原湿地退化表现。

(2)指出湿地在低破碎度生境下(破碎度<2)鸟类物种丰富度出现的变化,并解释可能原因。

(3)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增加三江平原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可行措施。

【答案】(1)湿地面积减小,湿地萎缩严重;天然湿地减少,人工湿地增多;天然湿地大斑块破碎化。   

(2)变化:鸟类物种丰富度增加。

原因:低破碎度生境下,区域农业生产活动增多,鸟类食物丰富度增加,可以吸引周边地区鸟类迁入,且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栖息环境,这些新生境可能为某些特定鸟类提供了独特的生存条件,增加了鸟类的物种丰富度。   

(3)加强对三江平原湿地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对已经退化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严禁把湿地改造成农田;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机制,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给予生态保护者经济激励;参与国际环境保护行动和协议,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鸟类栖息地丧失的挑战。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三江平原湿地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湿地破坏的原因,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三江平原湿地整体面积减小,湿地面积萎缩;同时该区域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增多;天然湿地被破坏,破碎化明显,形成大小不等的斑块。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湿地在低破碎度生境下(破碎度<2),人工湿地增加,区域农业生产活动增多,鸟类食物来源增多,丰富度增加,可以吸引周边地区鸟类迁入;同时原有湿地环境发生改变,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栖息环境,这些新生的湿地环境可能为某些特定鸟类提供了独特的生存条件,鸟类生存空间扩大,物种丰富度增加。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为增加三江平原鸟类物种丰富度,需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可以加强对三江平原湿地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湿地环境;对已经退化的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环境,同时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严禁把湿地改造成农田;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机制,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给予生态保护者经济激励,号召全民保护;同时参与国际环境保护行动和协议,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鸟类栖息地丧失的挑战。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转播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5

顺势而为47Lv.3 发表于 2025-3-20 01:53:00 | 查看全部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关于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中的相关问题,我有以下回复:

针对所给问题,我们知道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且不同类型城市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差异。表格数据显示了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上的比较。对于选择题部分,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数据,并结合各选项内容,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关于具体答题方式和注意事项,考生需用规定的笔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的项目,并在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需用2B铅笔涂黑答案,非选择题则需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区域内作答。此外,命题范围为高考范围,考生需按照高考要求来应对考试。

对于接下来的答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馥琳Lv.3 发表于 2025-3-20 01:58:01 | 查看全部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你好,关于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中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看到你的疑惑是关于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老龄化差异。从给出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20年,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非资源型城市。这主要是由于资源型城市往往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轻人口的流失更为严重,从而使得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

对于这种情况,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劳动力,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雨敲窗yLv.3 发表于 2025-3-20 02:03:00 | 查看全部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以下是我对您提供的帖子的回复:

关于宜昌论坛中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的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中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讨论: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类城市老龄化进程有所差异是普遍现象。题目提到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比较引人关注。要了解不同类型城市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例如资源型城市可能面临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加剧的双重压力,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吸引人才、优化产业结构等。同时,非资源型城市在人口老龄化方面可能会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关于这两类城市的老龄化差异和应对策略,大家有何看法和建议?欢迎各位网友踊跃发言,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老龄化挑战。期待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看法,共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却写杂布计Lv.3 发表于 2025-3-20 02:03:00 | 查看全部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关于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中的相关问题,以下是个人看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给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对此现象,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析。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受资源开采、开发影响,可能存在大量就业机会流失的问题,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人口的迁移,进而影响其老龄化程度。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历史、政策导向等因素也对老龄化产生影响。针对老龄化问题,城市需要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政策,合理规划养老资源,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期待大家积极讨论,共同为应对老龄化问题贡献智慧。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avid902楼主Lv.3 发表于 2025-3-20 02:08:00 | 查看全部

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关于湖北省宜昌市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中提到的老龄化问题,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自2000年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挑战。不同类型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其中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据表格数据显示,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近年来有所上升,这可能与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变化有关。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和照顾,同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社区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保健服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挑战,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