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603 1
馥琳 发表于 2025-4-25 02:09: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发挥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带领作用,采用党员联系户、党员积分制等形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弘扬时代新风。   

⑥坚守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激活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乡村文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文化。要从农民所思所需所盼出发,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从而涵养乡风文明。积极探索符合农民群众实际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乡村文化工作者,走进乡村,观照农民生活,回应农民期待,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好新乡贤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中的作用,以新乡贤为样板积极引导群众培育发展良好家风,以良好的家风树正气正民风、以弘扬淳朴的民风影响乡风,实现风清气正。积极开展文明模范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先争优”和“传家规、立家规、扬家风”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美”,文明生活。

⑦用好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也是乡村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充分挖掘其内涵和价值,提升品质和水平。要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创造性地将乡土文化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农耕体验、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地方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收益。以乡土文化为纽带和桥梁,促进农业、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⑧凝聚乡村人才,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我们要以文化产业为纽带,通过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吸引具有各种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关注本地乡村人才培养。我们要积极建立健全本地乡村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其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总之,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文化领军人物,以带动乡村振兴。

⑨创新文化业态,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探索发展多元新型文化业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为农业为主导的乡村经济注入新动能。整合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等乡村文化元素,建立多元、互动、共享的文化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产业平台,实现对各类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推广和销售,形成以乡土文化为核心、以多元产业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圈,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摘编自2023年12月11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内核出现“空心”,是因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消解。

B.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既有古树、古桥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C.新时代的农民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恰当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

D.新型多元的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圈的形成,促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等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认知体系和行为规范。

B.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可以帮助年轻人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乡土文化归属感。

C.本文多处使用排比和长句,形式整齐,加强语势,强调语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以优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话题。

3.下列选项,不属于“用好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的一项是(   )

A.清江浦线编、盱眙花船舞、博里农民画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品位。

B.拥有丰富海产资源的青岛,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带货,大量网友涌入进行抢购,使当地渔民收入翻了一倍。

C.猪血豆腐、长官包子、大柳面、丁家壮馍等传统美食打造了地方特色,成为山东大集一张张诱人的名片。   

D.连云港《西游记》文化节、玉兰花花会、东海水晶节、赣榆徐福节等节庆文化,丰富了港城的旅游资源。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⑨段的论证结构。

5.某地准备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座谈会,作为参会代表,请你根据材料内容提几条建议,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青春感的打扮暗暗自嘲。“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不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还有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

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写出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想到专注吃胡萝卜的母子,心绪无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我妈!妈!”“我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写出了儿子身体的饥饿与焦急的内心。

C.小说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8.小说是如何塑造孩子母亲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末多次提到“鼓声”这一意象,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有删改)

材料二: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惟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节选自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岩A至溪B地有C尺寸D平者E皆种F柏G翳高H塞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帷,像帷帐一样,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世皆谓天门云”中“限”用法不相同。

B.溯,指逆流而上,与《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中“溯”词义相同。

C.东南,向东南走,与《赤壁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中“东”用法不相同。

D.稍稍,指渐渐,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中的“稍”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的构思跳跃性较大,这种写法便于多方面地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B.姚鼐散文的语言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工妙于自然,即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

C.作者通过“积雪”“初日”等意象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幽清景色,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相似。

D.曾国藩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桐城派思想的现实意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②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

14.姚鼐写信给朱子颍的目的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开编:打开书。曩(nǎng):以往,从前。曩岁:往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

B.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并交代季节,点出暮春之意。

C.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颔联都有照应。

D.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作;语言上,诗歌用语华丽。

16.根据诗歌最后两联,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从不同方面对三国时期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        ”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          ”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2)《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其中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3)“樽”指酒杯,也写成“尊”,在古代诗文中多指代饮酒,并以此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比如“          ”或“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①他给了我们那么精妙绝伦的作品,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性美好,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予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阅读这些跨越百年都没有被湮没的作品,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桶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个个灵动可爱,个个热情洋溢。树木茂密,我从地上随便捡起一片树叶,夹在书里,作为纪念。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故居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②天气好的时候,撒向空地,明媚灿烂,阳光透过绿叶。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亮晶晶的雨珠挂在一片翠绿的树叶上好像散落的水晶。”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被誉为“冬之精灵”。有时鹅毛般的“雪团”落在地上蓬松如棉絮;有时雪如粉尘,细细落在身上都是小白点;也有时如砂糖,落下来噼噼啪啪弹跳开来;有时如冰晶,在路灯下犹如钻石……下雨只有一种,而下雪却是千变万化。

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雪花,降雪的模样也便不尽相同。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如席子的雪其实并非雪花, ① 。一团雪片由少则几枚、多则上百枚的雪花组成,一般来说,这在温度湿度都较高时容易出现。   

不同的湿度则影响了雪花的具体形状,比如同在零下15摄氏度的环境中,湿度较低的时候会形成宽瓣六瓣雪花,而在湿度较高时形成细六瓣雪花,如果湿度更大,水汽更充沛,就会形成拥有复杂分枝的大雪花。

人们总说,雪花是“六出飞花”,六瓣是雪花统一的特征。实际上呢? ② 。在历史记录中,人们通过手绘记录下12瓣、18瓣甚至24瓣的雪花,它们或是双数,或与6相关。它们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现在学术界仍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21.材料中多处使用双引号,请分别指出以下双引号的作用。

(1)“冬之精灵”

(2)“雪团”

(3)“六出飞花”

22.赏析划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葵花园里,处于生长期的向日葵都是昂着头向着太阳开放,可是也有一些向日葵垂下了头,这些垂下头的向日葵都是成熟了,里面长满了我们平时吃的葵花籽,也就是向日葵的种子。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套5元

长按扫码

添加微信获取答案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745548275&ver=5951&signature=RAAkPZbECan3ct6odkOyYEVBH0oj-Iul0LXguQk3XmwAP4NVjC6autNn3WM7L2o8dFnQLU4IkKEY8vWkSQ9IB*gtzn5jO7O7-n7PemRelaz82BnEBk33rzNLbH0Z3M0U&new=1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转播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1

简单350Lv.3 发表于 2025-4-25 11:03:00 | 查看全部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中学即将进行的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对文化振兴的探讨非常重要。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来看,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地位日益凸显。传统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乡土文化的礼俗秩序在乡村社会中逐渐消解,这导致乡村出现内核“空心化”的现象。因此,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还能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传承过程中,我们应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好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不可再生资源,如古建筑等。同时,也应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如剪纸、捏面人等传统技艺。这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乡村历史和生活方式,更是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纽带。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让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针对这些试题内容,学生们在备考时应该注重对于乡土文化相关知识的积累与理解,同时加强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