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特色美食“长江三鲜”之首的鲥鱼,是老镇江人心目中的美好回忆,其鲜嫩的口感至今还被人们啧啧称赞。可是近日,有媒体记者专程从上海到武汉追踪鲥鱼,却一无所获,只在水产研究院见到了长江鲥鱼标本。
长江鲥鱼真的灭绝了吗?
专家表示,长江鲥鱼已近30年不见踪影,江苏市场上的鲥鱼多为美国鲥鱼。长江鲥鱼不见踪影,它的鲜美也成了一个传说。
镇江焦山的鲥鱼,在过去极享有盛名。 鲥鱼本是海鱼。每年从“立春”以后,由黄海游入长江,大概在“谷雨”时节,进入镇江。因焦山矗立江心,山下有著名的迥流,而且水深多虫藻,故历来成为各种鱼群的汇集之所。鲥鱼也止于焦山口一带产卵。产卵之后,又游归大海。幼鱼在海中生长,第二年再迥游入江。进入焦山之际,最为肥美鲜嫩,故镇江鲥鱼历来享有盛名。鲥鱼鳞白如银,鳞层里积有脂肪,故烹调时不宜去鳞。食法有清蒸和红烧两种,以清蒸最宜,其味鲜美,肉极肥嫩,爽而不腻。若佐以姜末和镇江香醋蘸食,风味尤佳。
解放后,水产部门定时限量组织捕捞,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供应国外市场,镇江鲥鱼的声誉,亦扬名海外。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的焦山风貌)
(当年的焦山水域,是鲥鱼产卵的最佳地点) 鲥鱼曾为“御膳”贡品 镇江鲥鱼作为“三鱼”名菜之一,是名闻遐迩的上等美味。早在北宋年问,镇江就有诗人以诗记之:“鲚鲥美味供春网,柑桔清香寄夜航。”
元《至顺镇江志》有记载:“鲥鱼,三月出扬子江中,鳞烂白如银,味极肥美,然多骨而速腐。”
清朝康熙年间,鲥鱼被列为贡品,更为名贵。鲥鱼起网于春夏之交、气候转热之季,起水即死,极易变质。如何保鲜及时送到京城,在当时全靠人畜运输的年代,确实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镇江至北京水陆兼程2500多里,鲥鱼运达的时限是三天,这就要求一昼夜行800里的速度才能完成“飞递鲥鲜,以供上御”的任务。为了完成三日内送鲥鲜进京,京口至北京的沿途各省州县,抢修驿道,备办健马民夫负责传递。
当时京口驿受雇驿夫多达500多人,且分工极细,各司其职。驿站与驿站之间还增设腰站,镇江与广陵之间增设瓜洲腰站,向西与句容之间有白兔腰站,向南与丹阳之间有马陵讯腰站,向东与武进之间有吕城讯腰站。所谓腰站,是两绎之间的换马处。紧急公文到,腰站换马不换人,换后即行。送鲥鱼;则人马皆换,且人不下马,在行马中交接,如现在接力赛一样,以最快速度传递,日夜马不停蹄,一般一昼夜行600里,最快可达800里。
当时有一首《进鲜行》诗对从京口进贡鲥鱼从起网到传送作了形象;深刻的描述:
“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江起。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捉渔子。大网小网载满船,官吏未饱民受鞭。百千中选能几尾?每尾匣装银色铅,泷浦泼水养贮好,臣某蒙封驰上道。正声远来尘飞扬,行人惊避下道旁……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鲥鱼与《红楼梦》 鲥鱼与《红楼梦》也颇有渊源。《红楼梦》中,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麝月等问:“手里拿的是什么?”媳妇们道:“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宝玉笑命:“揭起来我瞧瞧。”秋纹麝月忙上去将两个盒子揭开。两个媳妇忙蹲下身子,宝玉看了两盒内都是席上所有的上等果品菜馔,点了一点头,迈步就走。【庚辰双行夹批:细腻之极!一部大观园之文皆若食肥蟹,至此一句则又三月于镇江江上啖出网之鲜鲥矣。】
保护长江生态刻不容缓 近年来,关于长江水产生物不断减少、甚至灭绝的新闻不绝于耳,我们在为长江渔业生态遭受破坏感到痛惜的同时,不禁要问:鱼之殇,谁之痛?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江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它不仅养育了沿河的子孙,也孕育了大自然其他的生灵。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摇篮之一。善待长江、珍惜长江、保护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要让水中生灵的最后一滴眼泪,滴在我们人类的心头。
(长江珍稀保护鱼类)
文旅君呼吁:希望大家从我做起,重视长江水环境保护,为留住水中精灵们的微笑,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爱传递,净化心灵。让三山的水域,再度能够成为长江珍稀鱼类的幸福家园!
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长江生态!
▍内容来源:文旅镇江(转载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