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荔枝
长乐在宋代盛产荔枝,尤以六都荔枝所产佳者名“胜画”,肉丰液多,不让枫亭。南宋绍兴元年邵武李纲因主战抗金,调居福州时寓居长乐,尝到“胜画”荔枝非常欣慰,特意撰有“荔枝后赋”,并书写“荔支冈”三字摩崖于县西天王寺溪畔岩石上,作为纪念。 “荔支冈”三字今尚完好,成为我县著名的摩崖石到。明代我县荔枝尚远近驰名,特别外省人来福建都以能尝到荔枝为口福。明邑人侍郎郑世威的荔枝歌有:胜画名果何处来,六都殊品闽中希”诸句。郎中谢肇画盛赞荔支词亦有:“异品出吴航”之咏。至明末地方官多以贱价索买,用来献媚上司。人民不堪官府骚扰,遂不留心栽培,故多枯死所以至晚清时,我县的昔日名果几至绝产,实为可惜。我县近代书画家黄葆戊先生,寓居上海,回忆故乡特产,绘有丹荔图并题七律一首诗云:
侧生长乐非凡品,真箇朱颜白玉肤。
姿色天然元胜画,祟龟何事写斯图。
蚌
海蚌,产漳港海湾,县特产,驰名中外。蚌浮海面与海潮相映,能发光,昔人有“蚌壳代烛渔火晚”诗句。其性滋阴,入药治耳鸣、肝热、痰咳、鼻渊诸疾,为海昧中上品,清季曾列为贡品。清江田梁茞林中丞有咏蚌诗云:
“海错谁为最,况是珠之母。
养阴我拾宜,耳疾默己去。
十字欠口福,一见早眉舞。
登盘不问价,入箸各无语。
何但压江珧,直冠加思簿。”
状鳗
状鳗又名河鳗俗叫做“流鳗”。因它的头部,皮肤和形状都象海鳗,故长乐人把它叫做“状级”。但它的身象鳝鱼,而它的身上只有脊骨一条,旁无其他刺骨,更没有海鳗除脊骨外那些许多三叉的骨刺。海鳗大的可达三数十斤,而状鳗见到的最大只有二三斤。由于它产于溪河淡水中,故曰河鳗,又由于它性喜溯流而上游,故俗叫做“流鳗”。鳗苗运销日本及我省各县淡水养殖场,成鳗后大部份仍远销日本。 状鲤味美油多,营养丰富,有强身补肾之功,是良好的滋补品,是酒席上的珍品,市价比著名的鲥鱼、金蟳还要高。每斤价约猪瘦肉的六倍。鳗苗则更贵,其价格与黄金相伯仲。
莱莉花
莱莉花,盛产县沙京、岱岭诸村。夏开花,白色,芳香扑鼻,昔水运至福州薰茶。花蕊早到味香浓,故贵早,俗有“茉莉花赶头市”语。近年引进台湾种,花特大,薰荼尤妙。清玉田郑方坤太守茉莉诗云:
“清凉无汗掩窗纱,一串银丝压鬃斜。
夜半发香勾梦醒,故应唤作女儿花”。
又:
“冰肌玉骨颊凝酥,施粉将凝太真无。
盘髻更添珠百琲,令人那不望如荼。”
鲥鱼
鲥鱼,扁身,多刺,燕届,青脊,白鳞。春三月,目未开为贵,产自漳港、梅花海湾尤佳。道光间,黄石林藩举人寓京时,咏鲥鱼诗云:
“有等韵书谢别创,笺名尔雅踞曾谙。
辽东四月闻三月,食味随时妙义参。”
蟛蜞酱
昔农人以蟛蜞捣碎和酒糟制,曰蟛蜞酱。有红白之分,封于瓮,久后启之,香气扑鼻。用以佐饭、馈送。今不多见。清道光间,邑人吏部郎中王有树咏醉蟹云:
“自负横行意态雄,糟邱沉醉便懵懵。
无肠也解耽红友,八跪瞒珊入瓮中。”
同治中,邑人学政林天龄,咏蟛蜞酱诗云:
“受辛应许分齏臼,解甲都教入瓦缸。
从此鹦哥苦饶舌,垂帘新剪小螯双。”
流蜞
流蜞,又名禾虫。夏秋间,朔望大潮,近江被水淹及之田或河下江旧车船道见之。状如蜈蚣,腹下有软脚,漉取,油煎干可贮存至百天,性温,味美。近年来侨属多寄给海外亲人。清江田梁茞林中丞有咏流蜞干诗云:
“流蜞风味少人知,水稻菁英土脉滋。
梦到乡关六月景,千畦潮退雨来时。”
龙虱
龙虱,又名虱翼,俗称水达。形似蟑螂而小,墨色,映日有光,两翅六足。夏秋之交,从海边飞来。昔河下江对岸水田中常见之。捞取炒熟可食。清江田梁茞林中丞归里时喜啖,有诗咏云:
“蔽天错认作飞蝗,谁信龙身有虱藏。
谈笑不遑主景略,只应把酒话江乡。”
金凤花
金凤花,一名凤仙,又名小桃红。有白、紫、粉红数种。重叶,花开叶上佳。俗传种之园庭,可以辟蛇。花捣烂敷指甲上,早敷之,傍晚指甲即呈鲜红色。儿童喜染指,以女孩为最,染后互比红艳,故又称好儿女花。同治间,邑人学政林天龄有捣花染指甲诗云:
“春纤分得凤仙骨,曾费深闺百捣劳。
绝好指尖红霞处,不须银甲拨擅槽。 |
|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