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论坛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08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

[复制链接]
1082 0
三峡影像编辑语】春华秋实又一年,硕果飘香迎新年。宜昌市摄影家协会新年刚开始,又一次收获满满!2023年《中国摄影》杂志第1期“三峡”专题共有宜昌31个摄影作者的109幅作品刊登发表。《中国摄影》杂志作为中国摄影的顶极专业刋物,对一个小市的摄影用100个P的篇幅推介,是史无前例的。宜昌摄影人心中有三峡,三峡也成就了宜昌摄影人。正如湖北摄影家协会顾问、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徐为民说的:几十年来,宜昌摄影依靠长江三峡厚重的的历史文化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展壮大。我们按下的快门都成为了过去,我们的镜头始终向着前方。希望宜昌摄影人继续充满信心,充满希望,一如既往的走向更高的目标!(文/悠游天下)

摄影/杨铁军

▼ 三峡影动|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中国摄影》编者按)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全长192公里。三峡风光如画,自古以来吟咏描绘三峡的诗文、绘画作品难以计数;约翰·汤姆逊在1872年拍下了第一张三峡照片,150年来,有关三峡的影像不胜枚举。三峡不仅是许多中国摄影家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个世界性的摄影话题,尤其是三峡大坝动工后所带来的社会与自然巨变,众多摄影人投入到三峡题材的摄影实践中,更是给摄影这种以记录为基本属性的媒介提供了多角度的呈现可能性。

长江中上游的小城宜昌,位于长江中最为雄奇的三峡之西陵峡口,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宜昌本地的摄影师们,生于斯长于斯,对长江三峡有着血肉情感,目睹着故里长河的巨大变化,他们经年累月地对三峡的影像进行创作与记录;三峡独特而丰富的摄影资源,哺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宜昌摄影师,孕育了以三峡为底色的特色鲜明的宜昌摄影生态。

本期专题聚焦于半个世纪以来宜昌摄影师的三峡影像。从1970年代开始以三峡为毕生拍摄题材的佘代科、记录三峡大坝蓄水前后人文和自然景观的肖佳法、黄正平、黄铁、杨铁军、马学军、赵哲、黎明等,长期跟踪拍摄三峡移民以及新三峡人日常生活的陈文、李朝晖、李风、朱鸿等,记录三峡大坝修建的李亚隆、马宁等,以不断探索三峡题材新表现方式的肖萱安,以及满怀激情和自豪记录近十年来三峡建设的陈林培、郑坤、王宇新、魏启扬、雷吉平、李心宽等,无论是久远的老三峡,还是后来的高峡平湖;无论故里,还是古道,或者新三峡,大三峡,后三峡……这些影像所蕴含的视觉信息都包含着新与旧,过去与现在,消失与存在的理解,他们的作品从不同侧面表达了宜昌摄影人对三峡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索。这些影像虽然是宜昌摄影师所拍,但并不局限于宜昌三峡的区域,而是涵盖了从重庆白帝城至三峡大坝的大三峡范围。

天堑变通途,长江三峡西陵峡口秭归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019 年  郑坤/摄

从视角上,既上了天,也入了地。俯瞰,仰视,平视,特写,全景,尤其是无人机与摄影相结合使得摄影对长江、三峡、大坝的表现不再受制于此前地理位置的具体制高点,出现了大量的全景式的作品。

在时间跨度上,宜昌摄影师区别三峡影像断代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是海拔水位线:大江截流(1997年)、首次蓄水139米(2003年)、大坝全面建成并蓄水156米(2006年)、试验性蓄水至172.8米(2008年)、175米(2010年),这每一个数字对于生活在宜昌的摄影人来说,意味着曾经的影像永成绝唱,也意味着新的景观等待摄影人去记录、新的影像期待摄影人去创造。

杜甫歌咏三峡的名句“三峡星河影动摇”,借天上的银河映照在三峡的河水的景观来抒发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感慨。近几十年宜昌摄影人的三峡作品未尝不是映照着时代巨变、摄影风格更迭的一条影像长河。

本专题邀请了摄影师、摄影评论家、担任多届宜昌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徐为民,以“我们的三峡”为题,撰文梳理了宜昌人拍摄三峡的脉络,深情回顾了三峡对宜昌摄影人的滋养。

因篇幅所限,一些优秀的宜昌当地的摄影师作品未能收入本专题。遗憾之余,我们谨向所有支持、帮助和关注本专题的所有宜昌摄影师表示感谢,也向所有跋涉在三峡两岸,为我们留下如此丰富壮观的三峡影像的所有宜昌摄影人表达敬意。

▼ 我们的三峡——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  文/徐为民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依水而居,临水筑城。一条江或一条河,流动的是人类的生活,翻腾的是文化的浪花,留下的是地域的历史。

在长江6397千米奔腾的里程中,在中上游的交界之处,有一座古称“夷陵”今叫“宜昌”的小城。城虽小,但地理位置重要。它位于长江中最为雄奇的193千米的长江三峡之西陵峡口,扼“川鄂咽喉”。近代以来,进出口四川、重庆的物资都要在这里换载,是重要的转口码头。宜昌人自古以来,倚水而生,靠水而活,滩多水急的三峡,带来了流通的不便,却造就了宜昌人的生存之道,形成了宜昌特有的“码头文化”。宜昌人对长江对三峡的热爱世代相传,深入到我们的地域文化之中。当摄影传入中国,当我们拿起相机的时候,镜头自然而然地对准“三峡”,对准三峡的山山水水、人物风情。

长江三峡之兵书宝剑峡1872年   汤姆逊/摄

三峡纤夫1946年   凯瑟尔/摄

奉节古城1909年   张伯林/摄

摄影最早与三峡结缘的是上世纪初那些掌握了摄影术的外国人。英国人汤姆逊是第一个拍摄长江三峡的专业摄影师。1871年他从上海乘船来宜昌,租用了一艘柏木船和雇佣的24名船工一起前往三峡,拍摄了一百多年前长江三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著有《镜头前的中国》等专著;

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1900年来三峡地区考察植物,拍摄了大量的宜昌及三峡的照片;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1909年组织策划了以探索中国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东方教育考察”,在三峡地区拍摄了100多幅照片;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凯塞尔,1944年跟随提出《杨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的美国垦务局工程师萨凡奇来到三峡实地勘察,在长江沿线生活了7个月,拍摄了大量的宜昌和三峡的照片,并动用飞机进行了航拍。他们抱着各种目的来到三峡,客观上为上世纪初的长江三峡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宜昌摄影人最早系统拍摄三峡的是土生土长的三峡人—佘代科。他与摄影结缘纯属偶然,而拍摄三峡却是他艺术生命的必然。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身为美工的佘代科,在西陵峡一带转悠,峡江忽然向他展现出美妙的一瞬,他在颤抖中按下了快门,天时地利,代表作《三峡航运》诞生了。作品一出世就入选了1973年的全国影展。从此,他与摄影与三峡结下了一辈子的生死之缘。在神女峰前他曾从三十多米高的岩石上摔入长江;也曾在山林间下意识地一拉树枝,治好了他撕裂性骨折。他深信三峡是有灵性的,只有真诚的付出才能得到美妙的回报。他用脚丈量过三峡的每一片土地,攀爬过三峡的每一个山峰。对他来说,三峡原生态的山和人,三峡的文化和风情,就是艺术,用相机忠实地记录下来,就是一幅幅美好的艺术作品。余代科式的三峡摄影创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摄影的主流创作方式。当时的宜昌摄影人也是如此走进三峡,风餐露宿,追星逐月,用时间和汗水浇灌出一幅幅美丽的三峡画卷。

朝辞白帝彩云间   徐达/摄

沙滩运动会1973年   王道生/摄

在上世纪的70年代,老摄影家徐达用“集绵”手法创作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四条幅,充满了中国绘画的风格。老摄影家王道生在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沙滩运动会》,展现了宜昌人与水的亲密关系,入选了1973年的全国影展。   

1980年代初,徐为民在市群艺馆主办了一期摄影培训班,汇集了肖萱安、黄铁、王辉、王宗宁、龚万幸、李亚东等一批年轻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相约走进三峡,深入到西陵峡神秘的神龙溪,拍下了三峡纤夫的裸体形象,其中肖萱安的《三峡纤夫》在北京的展出引世人惊叹。黄铁痴迷三峡,偏爱原生态三峡中“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拍下了一幅幅惊世的奇石“档案”,留存后世。



历史的脚步来到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兴建三峡工程。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一个“平湖梦”,让三峡亿万年的容颜尽改,让千百年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大变!天翻地覆,山河重来。这是百年难遇的历史时刻。三峡这块热土成为了中国的焦点,世界的焦点。法藉华人摄影家曾年多次往返三峡,为国外媒体长时间报道三峡;江苏摄影家郑云峰长住巫峡青石,为方便拍摄专门打造了一条船,拍摄了大量与纤夫有关的景观;宜昌藉广东摄影家颜长江更是对家乡三峡情有独钟,多次深入三峡采访,出版了《最后的三峡》、《三峡日志》、《江流有声》等多部三峡专著。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9.jpg

宜昌摄影人在三峡2003年  徐为民/摄

我们在哪里?宜昌摄影人在哪里?

宜昌,作为三峡工程的所在地,宜昌摄影人应该感谢三峡,感谢三峡工程,感谢三峡的沧海巨变,让我们有那么多的消失值得记录,那么多的变化值得记忆,那么多的场景值得反思。

当今三峡,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当代艺术作品。宜昌摄影人抓住了机遇,前赴后继地奔波、寻求在三峡的每个角落,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记录着三峡,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解读着三峡,敏感地去触摸三峡巨大的脉搏。宜昌摄影人是幸运的,三峡成就了宜昌摄影,宜昌摄影人也回馈着三峡。

随着三峡工程1997年11月的大江截流,揭开了三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巨变的序幕。宜昌摄影人投入到“抢救式”的拍摄之中。三峡的一切似乎都将改变、消失,“告别三峡”弥漫在三峡流域上空,摄影人时不我待,争分夺秒地按下快门。

杨铁军辞去公职,全身心地投入拍摄之中。消失的路,消失的桥,消失的古镇,消失的一切,都收入他的镜头中,数年中拍摄了数十万张三峡的“原生照”。宋华久从三峡开工以来就开始了三峡系列的拍摄记录。完整、全面地记录了“三峡民居”、“淹没线下的三峡城镇”,作为媒体记者,他还采访拍摄了数百位建设三峡工程的“百名三峡专家”。杨铁军、宋华久用摄影最传统、最擅长的手法,追求着消失的价值,留下一幅幅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珍贵的历史画面,从文献到艺术不是一条鸿沟,时间会填平它们。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0.jpg

长江三峡写真长卷(局部)  摄影/徐为民、杨铁军、黄正平、卢进

作为记录三峡蓄水前原始风貌的作品,还有徐为民、杨铁军、黄正平、卢进四人合作,在2003年5月三峡大坝截流前夕,租用飞机,对193千米的长江三峡进行了全景拍摄,最后用1000余张120反转片,合成了《中国长江三峡写真长卷》。该作品记录了193千米的长江三峡截流前的原始地貌,保留了原始三峡最后的影像。

在“记录”三峡的大队伍中,也有一些如赵哲、李勇等只把镜头对准三峡“人”的摄影者。他们关注的是“人文三峡”,关注的是社会生态的变化,表现的是我们的“三峡乡亲”以及对社会的思索和态度。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画面,都散发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人性的揭示,展现了摄影“纪实”的魅力。

在宜昌的三峡摄影人中,肖萱安是个“另类”。他一直处于不安的躁动之中,活跃的思想碎片、天马行空的形象闪念,不断撞击着他,令他既兴奋又痛苦。这是一种巨大的创作动力,左冲右突地寻求着宣泄的突破口。他从传统到当代,从记录到行为,不断地突破自己。从1980年代以来,肖萱安奔波在三峡的每个角落,用自己独特的观念审视着三峡,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着三峡。这是他肖萱安的三峡。从他的《三峡移民档案》、《将消失装进记忆之框》、《读报》等多个系列的作品中,都有着肖萱安对拍摄对象的干预,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记录下了心灵的感受,传达出一种精神的真实。摄影作为一门艺术,除了受摄影媒介“记录”的特性制约以外,更要受到艺术一般规律的制约,这是一个“悖论性”的“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两者的对立统一。以自心自性的“真我”作为艺术表达的根本,也是艺术家的终极目的,否则,艺术作品就可以规模化生产了。《消失的佛像》看似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的“纯记录”作品,但作者用“不变空间”中的可变时间,按作者的感受重新构建了作品的意义,在这里,所谓的“记录”使作者的心灵表达变得更加强大。肖萱安对三峡的另类解读,记录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灵历程,在“消费文化”泛滥的今天,向我们传达出一种纯粹的“精神文化”,是难能可贵和非常有价值的。他的系列作品《我的三峡四十年》,获得了中国摄影第13届金像奖。

“三峡大坝”自然是宜昌摄影人热衷拍摄的对象。从三峡大坝开工之日起,许许多多的宜昌摄影人就在宏伟的工地上勤奋地按着快门。作为三峡工程建设者之一的马宁,他的摄影镜头一直执着地对准三峡工程,以至对近在咫尺的三峡风光也从未去按下  快门。他的《三峡工地交响曲》(组照)2002年获得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三峡之光》(组照)获得铜奖。他将看似庞杂无序的三峡工地,表现得如此具有节奏、韵律,如此美丽,对工业题材的摄影具有突破性的意义。2006年他以此获得第6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提名奖)。

第9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亚隆,对三峡工程的拍摄有着自己独到的切入视角。三峡工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自然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典型样本。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中有科学家、工程师、工人,但更多的是农民工。他获得第22届国展金奖的作品《三峡筑坝人》(组照),通过表现三峡工地的农民工,将农民个人的工人化和国家的工业化融合在一起,一个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工人”,其背后呈现的是无数个农村家庭由此带来的变化,折射的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性。李亚隆“高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创作特点,让他的作品都具有相当的思想高度,获得了各类摄影大奖。

在三峡工程的摄影大军中,孙荣刚拍摄记录了三峡工程建设中所有重大的事件,连起来就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影像史,特别是他对三峡工程中最受人关注、最伟大的“三峡大移民”全面、长期的跟踪拍摄,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社会文本。黄正平在空中数十次对三峡航拍,留下大量雄伟、壮丽的三峡影像。他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几十年在同一拍摄点对三峡工程的全景拍摄,既是三峡大坝长大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一幅当代摄影作品。肖佳法作为葛洲坝和大坝的建设者,一直坚持用影像“为工程写史、为时代留影”,在平遥和丽水摄影节策划和主办了“点亮中国”影像纪实等摄影展,拍摄的《金色三峡》入选第21届国展。朱鸿的《筑坝人》釆用并置的艺术形式,将大坝建设的功臣们的过去与现状做了一个历史性的述说,从另一个角度讲述着大坝建设者的故事,引人思考。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1.jpg

金色三峡2003年   肖佳法/摄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2.jpg

航拍长江三峡   黄正平摄



随着三峡工程的竣工,古老江边的吊脚楼变成了钢筋水泥,狭窄的河道变成了平湖,“热闹”的三峡渐渐远去。三峡不是原来那个三峡,三峡还是那个三峡,在宜昌摄影人的眼中既熟悉又陌生。宜昌摄影人开始了新的思索,开启了“后三峡”摄影时代。

黎明的《后三峡》,截取了“新三峡”中那些既真实又令人回味的画面,将当下的三峡鲜活地呈现出来。李朝晖的《故里长河》颇具“当代艺术”范。他镜头中的“三峡”场景,既真实又魔幻,既自然又作态,既矛盾又和谐,表现了“新三峡”丰富的社会属性。在新三峡的拍摄中,李风是着力最大的一个。他的《新三峡人》系列,作品数量众多,影像别致,颇具张力。他的镜头敏锐地触碰着那些别具一格的人事,或摆拍,或抓取那些精彩的一瞬。透过这一个个的瞬间,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新三峡的脉搏。陈文受父亲巫山老摄影家陈池春的影响,他将镜头一直对准“后三峡”时代的百姓民生,真切地捕捉峡江两岸普通三峡人的真实情状和纷芸复杂的民间生活。陈文还一直致力于陈池春作品的整理、传播以及三峡影像的研究,出版了多部著作。在“后三峡”时代,三峡归于平静,三峡的生活依然如故。胡光文的《峡江红船》记录了三峡地区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红船”上的日常。作品朴实温馨,影像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3.jpg

我的三峡 相框系列2002   肖萱安/摄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4.jpg

峡江中行驶的红船  胡光文/摄

在当下宜昌的三峡摄影队伍中涌现出不少的“后起之秀”,他们起步晚,但思想新,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开放。马学军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初试身手的《三峡新风景》就一举获得第28届国展的“评委推荐奖”以及其他奖项。在《三峡新风景》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当下看似优美的景区建设的思考和态度。作品表现手法成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管珍珠作为三峡建设者,在她的作品《我建造了大坝》中,用亲身扮演的行为和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诠释了“她”与“大坝”相伴的生命历程。这些作品充分说明了摄影艺术是一个“思想的艺术”。

在对“新三峡”的艺术探索之中,肖萱安焕发着新的创造力,找到了新的艺术创作天地。他利用多年来拍摄的大量的三峡素材,将一个个三峡影像的碎片集锦重构,创造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三峡场景。如《错误时间的某一天》《泳乐园》《三峡码头》等等。这是一个更加自由的状态,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



宜昌摄影人是一个庞大的摄影群体,有着近百人的国家级会员、500多名省级会员、6000余名市级会员。宜昌摄影人多次获得国内重大摄影奖项,其中三人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两人获得国展金奖,在近十几年来的全国影展中,每一届都有宜昌摄影人入选。2016年,宜昌在平遥举办了大型的三峡摄影专题展《三峡!三峡!》,这是宜昌摄影人三峡作品的首次集体亮相。2022年,100多位宜昌摄影人历时三年,出版了大型三峡人文图书《长江三峡影像录》,描绘新三峡的人文面貌为三峡人立传,探索三峡社会发展的脉络。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5.jpg

宜昌摄影人在三峡点亮烛光2008年   佘代科/摄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6.jpg

拍摄三峡大坝的宜昌摄影人2022年   魏启杨/摄

几十年来,宜昌摄影依靠长江三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展壮大。虽然现在三峡的水变得平缓,但它千里奔腾终将汇入大海;虽然现在三峡的水位升高,但山峰依然巍峨矗立。我们按下的快门都成为了过去,我们的镜头始终向着前方。

徐为民(本文作者) 宜昌市人。1974年起从事美术兼职摄影,1980年后从事专业摄影。毕业于江西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1983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86-1991年任宜昌市摄影家协会第一任主席;2002年起任宜昌市摄影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主席。2007年起任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2021年任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第九届顾问。

▼ 守望三峡    摄影/佘代科   文/徐为民

三峡美不胜收。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佘代科而言,礼赞三峡,既是他三峡摄影的最初选择,也是他不遗余力拍摄三峡的最终目的和寄情山水的个性方式。年复一年,无论春夏,无论秋冬,每一次都满怀虔诚进峡,游走于峡江两岸,亲历江水、险滩、礁石、崖壁、山峦、沟壑、草木,亲沐峡风、云雾、雨雪、朝露、阳光、月影……寻寻觅觅,锁定气势不凡的峡谷中最美的自然影像。他突破了三峡摄影“两山夹一水,水中一艘船”的惯常范式,为三峡保存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画面。

佘代科 1935年出生,重庆市巫山县人,1983 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先后任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副主席、顾问及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顾问,是系统拍摄长江三峡自然和人文景观最早、拍摄时间跨度最长的摄影师之一。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7.jpg

峡江“野渡” (1988)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8.jpg
江声呼岸走  山影压船来(2012)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19.jpg
大船闯新滩(1975)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0.jpg
峡江娃(1980)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1.jpg
三峡人家(1978)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2.jpg
瞿塘峡峡口 (1985)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3.jpg
瞿塘古栈道(1979)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4.jpg
九龙奔江(秭归老县城)(1979)

▼ 鬼斧神工  摄影并文/黄铁

三峡作为“风景”最早见于文字,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盛弘之所撰《荆州记》及稍晚郦道元所撰《水经注》,距今1500至1600年,但均止于文字。幸得19世纪初发明的摄影术,自19世纪下半叶至1900年陆续出现西人航行峡江、行走三峡时留下的影像。20世纪以降,三峡影像日多,最近20年尤多,这些影像帮助了人类得以更方便地观看并记忆三峡风景,包括其三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三峡鬼斧神工系列”拍摄于1990至2007年。三峡两岸的岩石巧夺天工、千姿百态,让人浮想联翩,它是江水千百年来冲刷岩石所形成的肌理,也是三峡生命载体的缩影,是自然界为人类留下的美丽画卷。随着三峡大坝的兴建,它已长眠于水下。希望这些作品能唤起人们对长江三峡的美好回忆。

黄铁 1962年出生于湖北宜昌,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摄影专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永久会员,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5.jpg

三峡西陵峡1992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6.jpg

三峡巫峡培石1998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7.jpg

三峡巫峡青石1993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8.jpg

三峡巫峡培石1995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29.jpg

三峡巫峡培石1995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0.jpg

西陵峡聚鱼坊1997   

▼ 无法淹没的长江影像  摄影并文/杨铁军

三峡是长江中最为壮美雄奇和幽深秀丽的一段大峡谷,提起长江三峡,人们会联想到断崖天险、急流险滩,联想到白帝城中的刘备托孤堂,联想到屈原、宋玉、贾谊、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伟大的诗人,他们吟唱着长江的壮丽与三峡的险阻、世代的兴衰与亲情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名字与长江、三峡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从1995年开始系统拍摄长江,在20多年的长江三峡影像记录中,我踏着古人的脚步,用底片记录了原始的地理、地貌、原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淹没线下的古城古镇古道。大江截流前后,两度航拍即将淹没的长江三峡全貌。

今天,自然的三峡变成了人工的三峡--高峡平湖。水淹没掉了急流、险滩、纤痕、古迹、石刻、古栈道、古镇,但那早发白帝夕至。江陵的古诗,那巫山云雨的中国古文化史,那永传后世的三峡影像是无法淹没的。

我的系列《无法淹没的长江影像》分为“古文”“古道”“古镇”“古桥”“古渡”等章节,用底片记录了原始三峡的地理、地貌以及大江截流前后三峡消逝的风景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把这消逝的文化、历史的传承显影在照片里,使其可观口感、有脉络可寻。

杨铁军  1968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摄影专业(2005级),现居湖北宜昌。从 1995 年开始至今拍摄长江项目。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1.jpg
重庆奉节-瞿塘峡-风箱峡古栈道-1998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2.jpg

重庆酉阳-龚滩古镇  2004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3.jpg

重庆涪陵-蔺市镇-龙门古桥1998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4.jpg

重庆-酉阳  龚滩镇  瀑布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5.jpg

重庆云阳-龙脊石  2002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6.jpg

重庆涪陵-禁杀耕牛令(光绪32年)1998年  

▼ 消失与存在  摄影并文/肖萱安

三峡工程在2003年4月1日零时成功下闸蓄水,三峡库区的水位线慢慢抬升,135、156、175米。从水位上涨数字标示来看,每达到一个上涨目标位,就意味着一批原来的三峡景观不复存在,就意味着又一批移民为了三峡工程,拆除了世代居住的房屋,拜别祖先,迁居乡……特别是由于下闸蓄水之后,库区的人文景观沧桑巨变,有些景观今后可能只会以影像档案的形式出现在图片库中。但另一方面,由于水位上涨,三峡库区出现了全新的“高峡出平湖”的景观。

从1984年至2022年,我一直在拍摄三峡。众所周知,拍摄重大事件,特别是对于即将消逝的事物,即使是表面的纪录也具有一定审美价值。最初我一直在努力记录即将消失的三峡。但我不想只停留在记录层面,最近几年,面对三峡这些消失与存在的影像,我借助重新构建与装置摄影手法,将三峡的山、水、草、木、石、树、桥、洞等,作为元素老照片融入作品中,以表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把思想感情寄托于影像之中,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随着时间流逝,三峡以及这些有关消失与存在的影像将是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忆,也是我对三峡心中的记忆。

肖萱安 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湖北宜昌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先后担任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云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外聘教授、武汉传媒学院外聘教授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7.jpg

三峡移民  2000 年 -2021 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8.jpg

码头  2000 年 -2021 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39.jpg

古道西风图  2000年-2021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0.jpg

“三峡古镇”局部  2000年-2021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1.jpg

下岩寺  2000年-2021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2.jpg

古城新风景  2000 年 -2021 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3.jpg

江北西街 2000 年 -2021 年

▼ 三峡新风景   摄影并文/马学军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三峡人,我有着浓浓的三峡情愫,无数次亲历她的雄伟壮丽,领悟峰奇川秀,感悟她独特的文化。随着“全民旅游”“全域旅游”的兴起,三峡区域的若干风景名胜区,正在竭力为三峡风景增光添彩,为“后三峡时代”旅游发展探索前行。

从2020年7月开始,我自驾十进三峡,先后将近一年的时间,跑遍了宜昌至重庆三峡广大区域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当我置身其中,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巨型玻璃栈桥、廊道、观景台时,仰望那些各显神通的“天梯”“天桥”“飞车”“飞吻”时,远眺那些绝壁之上的悬崖秋千、悬崖餐厅、悬崖步道时,我总有一种复杂的无以言表之感,于是我拍下了它们的“身影”,借以慰藉我难以平静的心绪,但愿也能带给人们一些思考。

马学军 1957年生于宜昌,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4.jpg

《三峡新风景》-山丘瀑布  (巫山神女溪风景区)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5.jpg

《三峡新风景》-神女天梯  (巫山黄岩风景区)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6.jpg

《三峡新风景》-巫峡观景台  (巴东大面山风景区)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7.jpg

《三峡新风景》-“天下第一廊桥'  (云阳龙缸国家公园风景区)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8.jpg

《三峡新风景》-林端漫步  (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49.jpg

《三峡新风景》-云上飞车  (夷陵百里荒风景区)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0.jpg

《三峡新风景》-彩色廊道“  (石柱大风堡森林公园)

▼ 我的三峡乡亲  摄影并文/赵哲

从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开始,就有人居住在三峡两岸。在三峡边长大的我,喝的是峡江水,听的是幽长的号子。声,看的是迷人的三峡景。似乎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当某一天,世人都在为三峡大坝的雄伟而惊叹时,才发现熟悉的一切已经消失。世事变幻无常。过往的三峡、绵远的号子,还有纤夫们游走在江边时留下的深深叹息,都让人心生无限感慨,儿时的美好景象永远成为了一种记忆,镌刻在我的心里。看那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永恒地流向大海,一如胶片上的三峡--我永远梦中老家的模样。

赵哲 生于 197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摄影专业,历任宜昌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副主席,长期从事摄影培训工作。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1.jpg

石宝寨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2.jpg

大溪  1994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3.jpg

大宁河1989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4.jpg

巫山大宁河 2005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5.jpg

秭归聚集坊  2005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6.jpg

送祝米 青石  1995   

▼ 三峡原乡   摄影并文/陈文

1993年开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分期进行,直至2010年9月,共计搬迁移民139.76万人。三峡移民告别的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有从古到今的乡土文化、人文背景。我看见,三峡移民的焦虑和孤愁,更难忘记他们一颗颗灼烫、跳跃、新进的内心。

我零距离地目睹了这一场撼天动地的人类历史大迁徙。从1993年至今,我分别用胶片与数码相机定格了三峡移民的许多瞬间瞬间。在我对三峡移民的纪实性拍摄中--人物是移民,是百姓!主题是情怀,是命运!

我用影像描墓着三峡移民。搬迁、离别,蓄水、建设,新城、生活,它们组成了块状结构的影像群。我持续跟踪记录着他们的变迁、发展,全力通过细密而又庄肃的影像来观照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当代社会族群现象。民间姿态,微观视角,细小叙事,我主张客观冷静地阐释这一全世界都予以瞩望的中国国家行动。

我希冀,这些图像记载的不仅仅是他们在峡江中过往的人生事实,而且是一帧帧能够寓予移民们舒心与温暖的原乡记忆。它们是映照移民别样人生的图像切片,更是一张张有声的凭证,它叙述着谁是三峡的主人,谁又怀揣着峡江的涛声与峰林的云朵告别乡土,却深深地在心里头埋藏着故园的根。

陈文:研究馆员,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持续30年致力于长江三峡人文创作研究与视觉文化传播。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7.jpg

光绪十四年培育修而成的火神庙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的市井繁荣是三峡老城镇的缩影。2003年6月,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到海拔135米,这条老街悄然拆除,如今没于水波之中。重庆市巫山县老城,1993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8.jpg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到海拔135米,居于这条水位线以下的移民必须率先提前迁移。重庆巫山县大溪乡,2003年6月。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59.jpg

一路风尘,移民们扶老携幼下船上岸,再转火车前往广东建设新的家园。湖北宜昌市五码头,2002年8月。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0.jpg

三峡移民大规模乘船出三峡。清晨,移民列队下船。三代人集体外迁,这在漫长的移民旅途中随处可见。湖北宜昌市九码头,2002年8月。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1.jpg

海拔135米的水位淹掉了移民城中原来的商业街,这个招牌依旧伫立着,但物是境非。湖北秭归县归州镇,2003年6月。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2.jpg

三峡工程四期蓄水前夕,移民往来于旧城街道上,该舍弃的要舍弃,该留下的要留下……他们的命运因蓄水搬迁而急剧改变。唯有生活,必须向前……重庆开县,2008年6月。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3.jpg

林特产业在三峡蓄水后成为移民经济重要的支撑点。这些物质运往城镇流通。水运码头因而成为重要的经济传输枢纽。重庆巫山县,2008年1月。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4.jpg

汽渡正在驶向长江北岸,这一排接亲的婚车格外气派!三峡蓄水后,像城里人一样讲究婚礼质量的库区移民骤然增多了起来。湖北秭归县西陵峡口,2013年11月。

▼ 故里长河   摄影并文/李朝晖

这是一个开始于2010年的摄影项目,一直延续到现在。

头几年,我每年要出门拍照三四次,每次半个月到一个月,开着车沿着长江的某一段旅行,一年大约拍200个胶卷。后来,随着我的创作主线固定在《大体》系列上,拍摄长江逐渐变得不是一个刻意的创作行为,而是一种日常,闲了,就背着相机出门,有时候也是被朋友约着出门旅行,零零星星拍摄,积少成多,也得到不少照片。

近几年,我拍摄的兴趣逐渐从过去的景观转变到人身上。我感觉,拍摄景观是一种绝对的外部观察,拍人则很大的成分是一种内视,表面上是在用镜头和拍摄对象交流,实质上是以被拍人为中介,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凝视。在拍摄现场,我和拍摄对象一般交流很少,不过返回到我的电脑屏幕,或者我工作室墙上的画框上,我经常会凝视他(她)们很长很长的时间,有时候还会陷入一种灵魂出窍状态,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

长江是我的故乡,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屋一人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它从来都没有让我觉得无趣,即使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拜访。

李朝晖 生于1968 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10年开始全职艺术创作,现工作、生活于宜昌。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5.jpg

荆州 2013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6.jpg

西沱2017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7.jpg

奉节2013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8.jpg

忠县2013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69.jpg

重庆2013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0.jpg

重庆 2013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1.jpg

赤壁2016

▼ 新三峡人   摄影并文/李风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在春天,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从1992年到2010年,涉及超过130万名三峡移民的搬迁工程终于告一段落。这是一次载入共和国发展史的艰难而伟大的迁徙。三峡工程被评价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承担了长江中下游防涝抗旱、发电供水的重责,是世所罕见的大型建设项目和国家工程的重要符号。

但相较于施工难度,三峡工程最棘手的,其实是工程沿线的移民问题--移民涉及湖北、重庆20个县、区(市),他们将离开故土,分批次去往全国10余个省(直辖市)的移民安置点,开启新生活。1992年,湖北秭归人谭德训说服家人拆掉自家四间瓦房并住进临时帐篷;到了1995年,秭归县53户184名移民全部搬至宜昌市郊。一场涉及上百万人、近30年的三峡搬迁史就此徐徐展开。

30年后,三峡的故十上物是人非:彼时的婴儿长成青年,彼时的老人可能早已离世。从三峡江边到峡江山顶,从峡江小镇到县城,从山区到平原,谋生手段早已更改:原来种柑橘的农户,现在得学着种棉花:而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风浪,过去的农户蜕变成淘宝小商家、民宿老板、直播三峡风光的网红。

近些年,不少移民回流三峡。他们或因为在外不顺而思归,或因为家庭成员病故而回乡投亲靠友;新的三峡移民也逐渐完成了身份认同,在这片十地上开始了全新的人生。历史就在这些挣扎和转变中前行。

正如导演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讲述的故事一般,人的命运始终由自己掌控,如何舍弃、放下和继续前行,如何在命运的挣扎中保持最初的执着,都是人们穷其一生必须面对的课题。老的三峡渐渐消失,新的三峡有了新的模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生活仍将继续。

李风 1972年出生,宜昌市人,《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20多年专注于三峡移民的影像记录。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2.jpg

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3.jpg

瞿塘峡里水退了,一位当地的渔民在露出水面的岩石上用手机拍摄。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4.jpg

2022年7月8日,夔门下新三峡人在新建文化广场上纳凉。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5.jpg

2015年8月的一个清晨,巴东巫峡山顶,向长方从室外的床上爬了起来,15年前她家是从三峡库区的江边搬迁到山上的,山上野猪多,她只有在户外睡觉,方便赶走前来偷吃玉米的野猪。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6.jpg

2017年10月巴东大面山顶上爸爸正在给拍摄婚纱照的女儿穿鞋子。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7.jpg

2015年10月3日巫山青石镇神女峰下,又到了旅游旺季了,易元修大姐正在自己新开的民宿酒店给游客做饭。当地通过发展旅游让移民脱贫致富。易姐开的农家乐有15年的时间了。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8.jpg

2022年8月湖北宜昌市江边看电影。  

▼ 三峡筑坝人   摄影并文/李亚隆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化。三峡工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自然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典型样本。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中,有科学家、工程师、工人,但更多的是农民工。农民个人的工人化就这样和国家的工业化结合在一起。

李亚隆 生于1955年,经济学硕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宜昌市摄影家协会顾问。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79.jpg

清机工何建22岁,湖南张家界王家坪乡人。张家界航空工业大学汽车检测专业中专毕业。“结婚才半年,原不打算出门,后有三峡打工机会,也舍不得放弃。来三峡工地半个月,现在好想家。”月收入 600 元。2003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0.jpg

女工程师王剑和技师杨波。王剑,29岁,湖南衡阳市衡阳县人,武汉电力学校毕业后到水电八局,1998年6月来三峡,在工地结婚,三岁女儿放在老家;杨波,29岁,湖南常德市桃源县剪市镇人。父亲工伤牺牲后顶职,1994 年来三峡工地,自修大专时,与湖北姑娘相爱结婚,女儿三岁。2004 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1.jpg

电焊工向德志,25岁,湖南沅陵县白田乡落仙处村人。水电八局技校毕业后分到三峡工地。后爱上工地附近一个姑娘,去年结了婚,“湖北妹子顾家,我同班好几个同学在工地附近找了爱人。”月收入2000元。2003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2.jpg

士官司机唐波,22 岁,四川广支市武胜县龙亭乡人。参军就来到水电武警三峡指挥部。同年兵一百多人,后与其他十几个人被挑中学开车。现在开最大的运输车卡特彼勒777。2003 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3.jpg

塔带机副队长伍进,27 岁,四川蓬溪县人,葛洲坝集团 150 项目部塔带机二队副队长。“我是最年轻的队长,凭的是汗水。现在最想的是学习,恋爱的事还得往后放”。月收入1200元。2003年。

▼ 三峡工地交响曲  摄影/马宁·文/徐园园

当建筑遇上摄影,仿佛与一段旋律和诗歌的相遇。《三峡工地交响曲》,是一曲恢宏的交响乐,也是一首壮丽的抒情诗,它是摄影师审美的表露、情感的升腾。

《三峡工地交响曲》聚焦建设中的三峡工程,采用艺术造型和记录的手法,在把握工程建设整体形象的基础上,运用线条、形状、光影、色彩等建筑摄影语言,体现出音乐和诗歌般的韵律、节奏和对比,使得在工业场景常见的嘈杂、无序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作品大多选用长焦镜头将空间进行压缩,用二维图像表现三维建筑物的空间感,捕捉不同局部的细节、线条及人物等。线条或纵横交错,或平行相交,或前后错落,或四周辐射,或阴阳明灭,或高低不均,或韵律起伏,或柔美雄浑,这些现代主义风格元素,传达出作者对三峡工程的信仰和自豪。光线的射入造成画面中的阴影和明暗对比,从而突出空间的层次感和几何物体的立体感,并通过光的变化和冷暖色调对比,营造出具有宣传特点的影调和气氛。画面构图均匀稳定,少有留白,各种元素众多却并不凌乱,在无序中体现出秩序。而作为建筑工地的主体--工程建设者,他们与建筑融为一体,在雄伟壮观的工程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若不细看,似乎难以察觉到他们的存。在。他们或像一群工蜂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各自忙碌;或像一颗颗螺丝钉镶嵌在钢筋水泥之中:或像一个个“蜘蛛侠”攀岩悬挂在粗大的水泥管外的铁丝网上……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人,建造了三峡大坝这一“大国重器”,铸就了建筑史上的辉煌,为时代写下经典的诗行,成为《三峡工地交响曲》中最恢宏的乐章。

马宁 1956年生,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4.jpg

双线五级船闸门施工,2003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5.jpg

大坝浇筑塔吊基座,2000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6.jpg

三峡水轮发电机大轴安装,2002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7.jpg

大坝上游面拦污栅施工现场,2002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8.jpg

砼浇筑现场,2002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89.jpg

大坝右岸挡土墙施工现场,2002年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90.jpg

三峡发电机蜗壳2002年

▼ “ 三峡工程专家 ” 系列    摄影并文/宋华久

宋华久  1950年生于宜昌,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摄影专业,长期从事媒体工作,曾任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91.jpg

张光斗(1912-2013),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地震与枢纽建筑物专题论证枢纽建筑物专家组顾问。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92.jpg

郑守仁(1940-2020),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等工程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 勘测、设计、科研工作,为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长江治理与 保护作出突出贡献。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93.jpg

黄秉维(1913-2000)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 年,他带队考察长江三峡地区,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步行 2500 公里,记录了长江三峡地区的详尽数据,为水力发电调查和资源研究,也为以后长江三峡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中国人考察长江三峡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直到1992年夏,八句高龄的黄秉维还现场考察长江三峡。

作品展示 |  宜昌摄影人的三峡影像w94.jpg

李京文(1932-2021)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

重要参考。

程良骏(1921-2015),三峡工程论证机电设备专家小组专家。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水力发电博十生导师,1948年开始接触三峡工程。四十余载致力三峡工程研究。

林秉南(1920-2014),长江三峡工程泥沙航运专题论泥沙专家组组 长、中科院院 士,国际泥 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

▼ 游三峡   摄影并文/黎明

游山玩水,就是游览、玩赏山水景物。据查,“游山玩水”的出处是: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自古至今,游山玩水不仅仅讲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其实更多的包涵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中国传统的朴素的山水观。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游山玩水变得万象更新,荒诞离奇。

古人游山玩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身心融入自然,在原始野性的山水中,借景生情,真诚面对自然,从自然中学习,最后自然反哺我们,让我们生长期间,陶冶我们的心灵。那是一种天人合一、阴阳交合朴素辩证的自然哲学,一种中国传统的山水观,心中有“山水”。现代文明高度发展,游山玩水俨然变形,一方面物质经济充裕,游山玩水变得便捷,旅游变成了一种产业;另一方面我们的自然世界被人类文明改造得到处都是奇异的人造山水景观。

三峡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三峡水位上升后许多景观消失,但是许多新的景观成为新的旅游点。我的家乡就在三峡旁,这组作品是我的“游山玩水”系列最开始拍摄的部分。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游山玩水却不见“山水”,无山无水我们心中是否有“山水”。

黎明  1976年出生,摄影师、策展人、从事媒体视觉工作,湖北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硕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摄影家协会青年专委会主任、宜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湖北宜昌夷陵谭家沟  2022 年

宜昌三峡大坝  2016 年

宜昌  2013 年

宜昌三峡人家  2016 年

永远的三峡(《中国摄影》编者)

近十年,在全国各类影展、影赛中,三峡题材的摄影作品总是重要题材之一,这其中,很多优秀作品都出自宜昌摄影人之手。作为拥有着近百位国家级摄影协会会员的宜昌摄影群体,身边的三峡就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摄影资源。他们跋涉在三峡两岸的崇山峻岭,游走在三峡周边的城市乡村,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新三峡的瑰丽风光、三峡两岸建设的新成就,三峡两岸社会生活的巨变。

1956年,毛主席曾在诗中所畅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如今诗中的展望已经变成现实。世界在变,三峡在变,摄影也在变。曾经的三峡美景在摄影中被定格下来,新的三峡景观将在新的影像中成为永恒。

巫山神女云雾中2018年     陈林培/摄

两岸猿声啼不住2017年    李心宽/摄

江豚的微笑 2021年     雷吉平/摄

崆岭峡夜航 2021年     王宇新/摄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2018年   郑坤/摄

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    郑坤 /摄

三峡晨曦 2015 年    郑坤/摄

往期回顾 ☟点击☟ 精彩推荐追寻 | 一张宜昌老照片背后的历史烟云【梦回三峡 • 周末】闪闪的航标灯
【梦回三峡 • 周末】不可忘记的老江渝【梦回三峡】 新滩,青滩
【梦回三峡】宜昌古八景梦回三峡:峡江桡夫子【梦回三峡 ▪ 国庆特辑】沧海桑田话宜昌一百多年前的长江三峡,惊奇险峻、原汁原味
【梦回三峡】长江三峡大事记(11)【老城记忆】一张宜昌天主堂老照片唤起的往事【老城记忆】宜昌大山里有个绝密图纸库
【老城记忆】百年前的这位宜昌小哥【老城记忆】宜昌四中往事【老城记忆】百年沧桑强华里老城记忆 | 宜昌运河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投稿 | 345783530@qq.com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6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 联系我们
  • 邮箱:928283588#qq.com(请把#改成@)
  • 唯一官方网址:Esanxia.com
  • QQ客服:928283588
  • 宜昌三峡论坛网站会员QQ群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9点至晚上24点)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QQ|网站地图|Archiver|小黑屋|三峡论坛 ( 桂B2-20230358.桂ICP备2023000524号.桂网文(2023)0928-250号.广播电视节目许可:(桂南)字第0011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4 01:57 , Processed in 0.152019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