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宜昌作家
最 绿 五 峰 茶
刘 会 昌
一连几天日晴夜雨,关注良久的“春天一抹绿”,在渔洋河两岸绿水青山间格外醒目。
和熙的春风沐浴青岗岭生态茶园,垄垄茶树一扫沉寂多日的颓废,焕发勃勃生机;茶树枝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翠绿,有的刚刚冒出一个点,像新生的婴儿与母体难舍难离;有的已长成一粒新芽,摇头晃脑的模样,像人见人爱的小宝贝娇嫩欲滴。
我迫不及待走进那一抹绿……
五峰茶,自清朝中期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以宜红的加工和贸易为主,绿茶占比微乎其微。中苏关系破裂后,宜红传统市场萎缩,五峰茶陷于困境。1967年,在原宜昌地委领导的关心下,渔关人民公社春光茶场通过不懈努力,开发出适合内销的绿茶——珍眉,五峰茶由此突破,产业成功转型。以珍眉为代表的五峰绿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再一次遭遇瓶颈。春光茶场、渔关茶站、水浕司茶站、渔洋关中学校办茶场等茶叶加工企业卧薪尝胆,历经艰辛,相继研制出“松针”、“龙井”、“茸勾”、“芽茶”、“冷后混”等高档绿茶,可惜,昙花一现,均未得到市场认可。
1992年注定是个好年份,宜昌地市合并,总设计师二次南巡,东方风来满眼春,五峰茶业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千丈百毫”横空出世。
原白鹿庄乡村办企业石桥沟茶场,在五峰众多茶场中,名不见经传。规模小,一间木板屋,三五七八个人,位置偏僻,离省道还有山路七八里。场长名叫骆定银,憨厚的土家汉子,从外表看,这个场长与茶,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他面部表情多显“木讷”,唇厚嘴笨,一个实打实的种田人。“种田人”做出惊人之举,他先人一步,引进“名优茶制作工艺”,派员前往宜昌县,到名噪一时的“峡州碧峰”茶场拜师学艺;他率先采用三层复膜小包装,改变五峰茶叶包装简陋面貌,令人耳目一新。“千丈百毫”一炮走红,赢得消费者广泛赞许。
五峰茶业群众基础深厚,历届县委县政府也把茶作为县域经济第一产业,紧紧攥在手心,名优毛尖制作技术迅速推广普及,五峰绿茶完成从“珍眉”到“毛尖”的更新迭代,一时间明星企业星罗棋布,名牌产品层出不穷。“采花毛尖”、“天麻剑毫”、“虎狮毛尖”、“水仙春毫”、“千丈百毫”、“长乐毛尖”、“向师傅”等品牌挺近宜昌市场,宜昌城区遍地开花的“邓村绿茶”专卖店,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
“采花毛尖”脱胎于采花乡中心茶站。初期,涉及纷乱复杂的“企业改制”和“品牌转移”,“采花牌”采花毛尖最终花落绿珠茶叶有限公司。绿珠公司的前身即采花中心茶站。“采花毛尖”的创始人王诗典是个弄潮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如鱼得水,从中心茶站站长,到绿珠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采花毛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采花毛尖茶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走马灯似的转换角色,陪伴“采花毛尖”从小苗到参天大树。他深谋远虑又脚踏实地,带领“采花毛尖”从山沟沟走进县城,从五峰走进宜昌市,刚在宜昌城区站稳脚跟,又把目光投向省城。他策划在武汉市公交车上做广告,武汉市民对“采花毛尖”,从不认识到了解,再到喜爱,甚至一度“洛阳纸贵”,被捧为茶中奢侈品。
五峰茶风靡武汉,核心竞争力在于五峰茶独特的内质:香高持久,回甘明显,“上瘾”粘人。我曾经遇到过这样几个喝茶人,第一位是湖南人,在武汉打拼多年,酷爱洞庭湖瑰宝——君山银针。一次机缘巧合,偶遇采花毛尖,从此爱不释手,成为五峰茶的铁粉。他说喝遍了中国绿茶,采花毛尖堪称一绝。第二位是原武汉市委副书记殷增涛,他和副市长黄关春交流,说宜昌几个县的领导都给他宣传茶叶,孰优孰劣,他犯了糊涂,就此请教清泉同志,书记回答“还是五峰茶好!”第三位是北京人,来自大机关,单位在浙江有定点茶园,主动对我说“五峰茶真不错”。原来,曾经有人给他两罐采花毛尖,他随手丢到冰箱,一晃二年过去,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沏了一杯,茶汤依旧碧绿,浓香依旧馥郁,不由得啧啧称奇。还有一位越南国际航空公司老总,他“追星”采花毛尖,委托下属辗转多地,从台北追寻到北京。
采花毛尖在武汉风生水起,绿珠茶叶有限公司不失时机,把触角伸向北京。2005年,设北京办事处,并连续三年,在北京湖北大厦举办“新春品茶联谊会”,邀请业界人士、鄂籍名流大咖与会。试水京华,旗开得胜。公司乘势与天麻剑毫合并,组建采花毛尖茶业有限公司,五峰茶业第一轮并购重组大功告成。
采花毛尖发展得如此之快,离不开:天时——党的扶贫政策、农副产品开放政策好;地利——民歌形容采花地貌,“一条泗洋河,两边寡沙坡……”种田人眼中的穷山恶水,竟是种茶的风水宝地;人和——一个团结和睦的领导班子。
“采花毛尖”初创团队有王诗典,高炳山,潭德池。他们为人谦和,低调内敛。三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高炳山是支部书记,分管销售。销售旺季,二十四小时吃住在小货车上,采花—宜昌—武汉,一天一个来回。潭德池是分管技术的副总,评级关堆的一把好手。采花毛尖以包装茶的形式销售,顾客买茶时看不见茶,质量的均衡稳定便是重中之重。有潭总把关,从新茶开园到春节,罐中茶的外形、汤色、口感“一成不变”,经得起市场检验,对得起顾客信任。王诗典坐镇中军帐,总揽全局,客户需求烂熟于心,生产调度指挥若定。他个子不高,清瘦,前额高耸,记忆力超群;他性情温和,待人真诚,体型外貌,性格特征集茶文化符号于一身。
2022年的阳春三月,新茶如期开园。我说走就走,开始了谋划已久的“寻茶之旅”。
近十年,五峰茶完成第二轮产业并购重组,宜昌国贸集团收购采花毛尖茶业有限公司,并把几家头部茶企囊括旗下,在渔洋关镇建立了“采花茶业科技园”,今年又联手安琪(酵母)集团推出 “速溶茶”这一 颠覆性产品;老一辈叱咤风云的茶人退出了前台,“茶二代”挑起大梁,扛起发展大旗;还有不少“新人”携带资本,视乡村振兴为己任,返乡创业。我想借“买喝茶”的机会,走马观花,分享五峰茶业欣欣向荣的喜悦。
第一天,走访了渔洋关镇周边“汲明茶业”和“常乐茶业”。汲明茶业的接待人员着装统一,大方得体,茶艺师小肖端出三款芽茶,外形口感均属茶中极品,我详细介绍了我的需求,小肖“按图索骥”,一斤喝茶收入囊中。汲明是有一定历史的老场,一句广告语“距离百年茶企还有55年”颇具文艺范儿,经营理念、厂区布局初具茶旅融合雏形。常乐茶业是渔洋关镇和汉马池村2021年招商引资项目,创办人沈小波,其父是“天麻剑毫”品牌的创始人,他给我介绍企业目标:茶叶产业链典范,茶旅研学先行者,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主力军。
采花不愧为茶叶之乡,沿途十几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场,机器轰鸣,卖鲜叶的茶农络绎不绝。我选择有代表性的厂家,按自定标准买齐了全年的喝茶。
“寻茶之旅”最后一程,放在楚天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老板早先在外做工程,积攒了一些资本,前两年返乡,创建“楚天红”,我去的时候,他外出送货,接待我的是分管技术的张总。他带我到车间参观,微波杀青,色选分级,恒温干燥,触屏操作的智能设备,整条生产线是本县天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公司门前是星岩坪村文化广场,张总指着文化墙上的照片说:这是我爹。原来,他父亲张俊明是制茶技艺传承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受宜昌行署指派,带领采花区星岩坪公社七个制茶师傅,到秭归县传授珍眉制作技术。对面一片草木青翠的山坡,一栋房屋掩映火红灿烂的映山红中,张总说那是他家的老屋,我开玩笑:这么好的风水,难怪名师辈出呵!
回到接待室,张总给我泡了一杯上好芽茶,嫩芽在杯中款款绽开,赏心悦目的那“一抹绿”缓缓析出……
五峰茶,一抹不会枯萎的绿。
作者简介:
刘会昌,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五峰人,大专文化程度,县作协会员。下乡做过知青,进工厂当过工人,后到机关工作多年,退休后提笔学文。
YICHANGZUOJIA
宜昌作家微信平台
宜昌市作家协会主办
编 辑:若 水
微信:13872622108
投稿邮箱:2358456366@qq.com
精彩回顾:
1.周功绪:“小古路”的风采【“喜迎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主题征文】
2.李扬:初遇云南作家汤世杰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