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热点
高校出现聚集性疫情暴发,党委书记被免职!吉林发布公众号发布消息,吉林省委决定,总督学、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岳强兼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免去张立峰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职务。
相关报道: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今天将阳性病例的密接、次密接学生转运出校3月9日0—24时,吉林省吉林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34例,无症状感染者149例。此轮本土疫情中,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确诊病例人数较多,出现了学校聚集性疫情暴发。今天下午,总台记者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门口看到,学校外集结了30辆大巴车,每辆车核载55人左右,司机穿着防护服,车辆经过消杀后陆续进入校园将阳性病例的密接、次密接学生转运出校。记者通过航拍看到,学生们在操场集合后带着行李穿着防护服排队分批次上车,等待转运。网友爆料:自称是该校学生的微博用户@林凡一寻描述了学校的情况:
泰晤士公布重量级大学排名,97所大陆高校入选!日前,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发布2022年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共有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698所高校上榜。上榜高校中,来自中国大陆的高校共有97所,来自中国台湾的高校共有42所。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自2014年起每年发布一次。今年的排名主要权重指标包括教学(30%)、研究(30%)、引文(20%)、国际视野(10%)和行业收入(10%)。中国高校表现突出
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中,来自中国大陆的高校连续第五年在前10名中占据7席,并再次包揽了前五名。北京大学今年占据排行榜的第1位,清华大学则位列第二。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位居第3、第4。上海交通大学连续第二年排在第5位。此外,前10名中的中国大陆高校还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7名)和南京大学(第8名)。在前20名中,中国大陆有11所高校入榜。其中,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兴大学,新兴经济体排名第12,国内排名第9,与武汉大学(第11名)、华中科技大学(第13名)同济大学(第20名)一起进入了前20名的榜单,表现不俗。今年有8所中国大陆高校首次入榜。其中东华大学(第179名)首次入榜就进入前200名。广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成都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均为首次入榜。
滑动查看更多
20亿元!这所高校,整体搬迁!湖北宜昌市政府与湖北省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支持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转设校区建设协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湖北省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左飞,湖北省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项益明出席签约活动。
三峡大学校长王炎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及市政府党组成员卢斌参加活动。据介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目前地址为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18号,转设新校区选址点军区桥边镇石堰村,总投资约20亿元。一期计划2024年9月投入使用并开始招生。二期拟按2026年就读学生人数达到15000人规划建设。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由三峡大学与宜昌教育实业开发总公司合作举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地位的高校独立学院。其前身是2000年9月成立的三峡大学宜昌分校;2002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2004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重新确认为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高校独立学院。学院于2010年通过了湖北省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教学水平评估,2012年通过了湖北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及专业审核评估,具有自主颁发学士学位资格。
202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新规:2年未中停1年3月7日,湖北省科技厅发布的《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的通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条新规: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省基金项目未获得立项资助的,将暂停第三年申报资格。
各有关单位: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省基金)立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源头创新,主要支持科研人才、团队和基础研究平台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展具有前瞻性、原创性、突破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据《2022年度省级科技计划组织工作方案》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为切实做好2022年省基金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型
2022年度省基金计划项目类型包括重点类项目(杰出青年项目、创新群体项目) 、面上类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面上项目),所有项目均为前资助项目。
二、申请条件
(一)杰出青年项目
1.申请人为依托单位全职固定研究人员;
2.男性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女性年龄在42周岁以下(1980年1月1日后出生);
3.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及以上,具有博士学位;
4.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且前期已取得较突出创新性成果,具有较高基础研究水平;
5.已承担过省杰出青年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
(二)创新群体项目
1.申请人为依托单位全职固定研究人员;
2.牵头申请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3.牵头申请人在50周岁以下(1972年1月1日后出生),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在45周岁以下;
4.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且前期已取得较突出创新性成果,具有较高基础研究水平;
5.申请人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省创新群体项目不超过1项;项目主要参加人员不超过8人(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
6.正在承担省创新群体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已承担过省创新群体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
(三)青年项目
1.申请人为依托单位全职固定研究人员;
2.男性年龄在35周岁以下(1987年1月1日后出生),女性年龄在37周岁以下(1985年1月1日后出生);
3.具有博士学位(不含在读博士生);
4.未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四)一般面上项目
1.申请人为依托单位全职固定研究人员;
2.年龄在50周岁以下(1972年1月1日后出生);
3.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中级职称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4.申请人往年已获省基金资助次数不超过1次。
此外,面向湖北实验室设原创探索类项目,支持湖北实验室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提出学术新思想,开展原创性强、前沿性强的基础研究。每家湖北实验室推荐申报原创探索类项目不超过5项。原创探索类项目属面上类项目。
三、限项申请规定
1.申请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同一年度只能申请1项省基金项目(含省基金所有类别项目)。申请人受聘多个依托单位的,只能通过一个依托单位申请。
2.省级科技计划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可再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省基金项目。以往年度验收未通过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新项目。截至本通知发布前已提交验收报告尚待实施验收的项目暂不在本限项范围内,若后续验收不通过,新申请项目将予以终止。
3.申请人不得将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研究内容重复多头申报不同类型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人不得将已获资助项目重复申报,对于申请人在以往获资助项目基础上提出的新项目,应明确阐述二者的异同、继承与发展关系。
4.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省基金项目未获得立项资助的,将暂停第三年申报资格。
四、申请要求及说明
(一)省基金项目申报采取个人网上申请、依托单位择优推荐的方式进行。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在线填报提交申请材料(进入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公共服务平台http://jhsb.hbstd.gov.cn,选择“个人账号”用户类型登录),依托单位认真审查后在线推荐本单位申请项目(选择“管理推荐”用户类型登录)。
(二)网上申报时间为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2年4月26日上午12:00,申报期内全天24小时均可申请(含法定节假日),逾期不再受理。网上申报所需的《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申报书》(附件3)及相关附件(含盖章及签字页面)以PDF格式上传。
(三)面上类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面上项目)由各依托单位择优限额推荐。为加强青年科研人才储备培育,各依托单位推荐青年项目比例不得低于面上类项目申请总数的50%。对于推荐青年项目比例未达标的依托单位,次年将相应核减面上类项目申请数。
(四)不受理项目申请情形包括:①省基金申报指南规定范围之外的申请;②承担省级科技计划在研项目尚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的申请;③正高级职称人员申请面上类项目;④无依托单位的个人申请;⑤不属于基础研究的具体产品及工艺研发类项目申请。
(五)申请创新群体项目或杰出青年项目的申请人必须是已获依托单位前期重点支持、已取得较突出创新性成果、具有较高基础研究水平的团队和个人,项目申请书中需提供获得依托单位前期培养的经费支持证明材料、承担过省部级以上项目的证明材料以及其他证明申请人符合申请条件的资料,未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或提供材料不完整的一律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予受理。
(六)省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立项当年一次性拨付。青年项目、一般面上项目实施期为2年,单项资助额度原则上8万元;杰出青年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实施期为3年,单项资助额度原则上分别为30万元、50万元。青年项目、一般面上项目、杰出青年项目实行项目经费包干使用,申请人在提交项目申报书时无需编制项目预算;项目结题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填写项目经费决算表。
(七)项目申报内容须真实可信,预期成果目标制定须科学合理,不得夸大技术、学术、经济指标。项目一经立项,申报填写的任务、目标、研究成果指标等内容将自动转为项目任务书对应内容,原则上不允许修改调整。
五、申请人及依托单位的责任与义务
申请人应当按照本通知要求提供完整的申请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在依托单位的组织下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省基金资助。申请人使用虚假材料申请省基金项目的,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3-5年内取消申请资格,已获批立项的项目由省科技厅撤销立项,追回资助经费。
依托单位应当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和审查工作,认真审查项目申请人申报资格以及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并填写《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审查意见表》(附件4),以扫描件形式附在《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申报书》首页同步上传。省基金实行无纸化申请,依托单位在申报系统中确认申报书及附件材料(含盖章及签字页面的PDF)并推荐,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汇总表》(附件5)盖章及签字扫描件于申报截止日后2天内发送到电子邮箱lihui@hbstd.gov.cn,无需再报送纸质申请材料。
省科技厅对依托单位履行法人责任制情况实行信用管理和绩效管理制度,依托单位出现未履行申请人申请资格审查和申请资料真实性审查职责、纵容包庇申请人弄虚作假、提供虚假配套承诺等情况,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核减省基金申报推荐数直至取消申报推荐资格,已获批立项的项目由省科技厅撤销立项,追回资助经费。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学术不端行为记入省基金申报信用评价档案。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李慧
联系电话:027-87133631
电子邮箱:lihui@hbstd.gov.cn
网上填报技术咨询电话:027-87265789、87268178
滑动查看更多
代表委员热议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打破科技创新“单位化藩篱”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融合创新。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就“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热点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程建平表示,当前,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但同时,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单位化藩篱’现象,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制约因素。”程建平认为,打破这一“藩篱”,可加快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共用共享以及科研力量的整合协同、体系化建设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立足新发展阶段,程建平建议,首先要从考核和评价层面打破“单位化藩篱”,统筹考虑改进科研创新主体评估考核体系,在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的同时,在顶层设计上统一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使科技成果评价的互通互认有政策支撑。
在创新载体建设层面,程建平建议,高校与科研单位可以通过共建研究机构等方式开展科研合作,建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如北京师范大学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共建的“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正在探索构建科研资源共用、科研人员互聘、科研成果共享、科研评价互认、人才培养互通的合作机制。
程建平介绍,接下来学校也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分类评价改革,落实“破五唯”等要求,实施科研成果多元评价,并不断推进重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在优势领域加强组织协调和支撑保障,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
“破五唯”:不是“一竿子打死”,而是分门别类用好。
方复全说:“健全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决心改变科技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
方复全谈到,有人认为“破五唯”就是要把论文、帽子这些指标“一竿子打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破五唯’不是要完全抛弃原有指标,而是要改变一刀切模式、探索如何真正用好这些指标。而这正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分类评价体系。”
“比如,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论文仍是体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载体,我们仍需要将论文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但要摒除形式主义,不只看数量,更要看论文的影响力、贡献力和创新性;对于应用型研究成果,则要更多地看科研成果与产品和市场能否有效对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复全说。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建华:
期待改革措施真正细化、落地,把新的评价理念、方法和标准立起来,是科研人员的呼唤。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何建华说到,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令人振奋,但从科研人员感受到的实际效果来看,变化却仍是不够显著的。
何建华一直关注科技评价改革的进展,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的提案。“如今,‘破五唯’成为共识,但用什么来替代原来的评价标准,依旧是有困惑的。结果就是,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或多或少会沿用原来那些方法。”何建华说。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蓝闽波:
真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机械的,本专业的专家们自有定论。
对于分类评价机制如何细化,蓝闽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对某个学科基础研究的评价,看论文的话,应该多去看其在自己专业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而不必只盯着《自然》《科学》等高知名度的综合性期刊。发表在本专业领域期刊上的论文,可能是真正的原创性研究。”蓝闽波说,“真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机械的,本专业的专家们自有定论,在这些期刊上发的论文,极有可能是原创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
借鉴国外的方式,走出自己的科研评价道路。
“现在,很多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量化考核方式也进行了弱化和调整,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方式,但也要想办法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规律和实情的新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科研评价道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说。
全国政协委员李东浩:
完善人才评价与奖励机制。
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完善和提升人才审核、评价、奖励等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有利于推进创新发展,发挥人才表率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住吉全国政协委员李东浩认为,构建简单易操作、公开透明且全面的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有助于营造社会创新发展的学术环境和推进国家产业创新发展。
李东浩在《关于人才评价与奖励机制的提案》中建议,引入工作成果的"贡献度"评价机制,对工作者工作业绩在社会和行业中的影响范围、职责大小、工作强度、工作难度、工作条件等特性进行系统科学评价。强化基层和边缘岗位"人才"制度,对在边疆地区、西部地区、特殊环境下,工作环境更恶劣、工作条件更差的工作人员区别评价,订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要构建以"科研经费"为导向的奖励机制和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人才奖励机制,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奖励基础上,让科研工作者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安心投身于研究工作,达到通过自己和团队的研究成果而自然"致富"的人才政策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苏华:
厚植科研人才长大土壤。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当下,国际局势变化和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就业格局。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比重较低,特别是在某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指出,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尚待解决。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苏华委员建议,一是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不仅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应着力破除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流动限制,畅通职业发展及职称晋升通道,让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还应为更多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激励,完善待遇保障政策,营造尊重创新、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
二是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持续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在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两端构建良性互动格局。“职业教育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产教融合优势、文化建设优势。”苏华委员说,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辈出,是职业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
全国政协委员常增月:
克服“四唯”等倾向,不搞论资排辈,坚持特殊人才特殊评价,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常增月委员建议,对青年科技人才给予更多重视,确保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活动、职业发展、社会认同和个人长大等方面获得更多保障。
常增月提出,从中央层面,进一步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系统规划和相关政策,改进完善培养选拔条件,把青年科技人才的评选、培养与使用纳入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省战略整体工作中谋划,支持省(区、市)实施新一轮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
针对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常增月建议,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资历、唯奖项”等倾向,不搞论资排辈,坚持特殊人才特殊评价,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科技骨干和资深科技专家及时发现、培养、提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常增月建议,适当加大对40岁以下、具有研究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力度,围绕新一代新兴产业对科技的需求,吸引一线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探索性研究和原始创新,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尽快长大为独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
版权声明: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好会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