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论坛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2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复制链接]
2026 10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10

惜颜705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9 21: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方言,由各地移民慢慢融合而成。在元、明、清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四川处在战乱中心,出现“十室九空”,于是有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徙。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1.jpg 湖广填四川:清朝一统天下后,为了填补四川人口空缺的问题,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朝廷将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部分居民移民四川。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2.jpg 特别是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中,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发光的金子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vid902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9 23: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广填四川是清朝的事,四川话是元朝的事,
要知道,我们现在普通话加“胡音”,是胡人说话的口音,而元朝是先打下四川,再从四川打下来的,所以四川话更像普通话,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123456865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10 01: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的方言转化而来,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现代四川话的形成,绝不仅仅是源自“湖广填川”,而是建立在长期、多次中原移民、同化的基础之上。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1.jpg

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因为深处我国西南,且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包围,所以历史上长期不属于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这一点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就能看出。那以此类推,四川盆地内的语言体系,肯定也应该像山西“晋语”那般自成一系。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当前四川话的格局非但没有独成一系,反而非常接近于普通话,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四川方言版影视配音、恶搞视频,在全国各地播放基本都能听懂就能看出。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2.jpg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与历史上四川境内发生的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入有关。第一次人口迁徙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秦灭巴蜀之战,秦国灭蜀之后为了能将蜀地变成进攻楚国的粮草基地,先是将“古巴蜀人”驱赶到了南越一带,然后将大量中原人迁入到川蜀地区,而与中原人口一起到来的就是北方文化以及中原方言。这次事件,通常被看作是北方方言第一次影响川蜀。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3.jpg

第二次人口迁徙,发生在三国两晋时期。三国时期,随着刘备从荆州入主川蜀,不仅带来了大量士兵以及文武百官,更是有很多平民也随之迁入了蜀地,史书描述有“十万之众”,这再一次促进了川蜀与中原方言的融合。这一时期的川蜀方言,基本已经与中原地区极为贴近相似了,为后期四川方言形成再次夯实了基础。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4.jpg

第三次人口迁徙是唐朝。中晚唐时期,随着国力日渐走向衰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相继爆发。为了躲避中原战事,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川蜀,甚至连唐玄宗、唐僖宗都曾去过四川避难,当时川蜀地区一度成为权力中心,很多学者、诗人都汇集四川,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原方言与四川方言的再次融合。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5.jpg

第四次人口迁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川”。实际上,湖广填川与著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一样,并不是局限在某个特定时间,而是断断续续持续了几百年。这一人口迁徙事件,从元朝末期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从根儿上彻底将川蜀方言改变成了现代四川话。首先是元末明初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当时有湖广一带的部分红巾军攻下了川蜀,并在川蜀扎根,自立为王建立了大夏政权,这一时期进入川蜀的起义军至少有十几万。再加上湖广地区的战乱难民也随之迁入川蜀,使进入川蜀的总人口数量超过20万,这基本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雏形。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6.jpg

后来明朝统一川蜀后,出于军事稳固需要,又一次实行了湖广填四川的策略,大量卫所军士及其家眷相继进入川蜀。到了明末时期,川蜀地区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结构的格局,少数民族不再占人数优势,且基本被中原汉人所同化,现代四川话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到了明末清初时期,川蜀地区又经历了多场浩劫,先有张献忠在川蜀建立了大西政权,与同在川蜀的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展开激烈斗争,后有清军在川蜀消灭明朝残余势力。清朝刚稳定川蜀地区不久,紧接着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攻入四川。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7.jpg

这几场浩劫前后总共经历了40多年,再加上虎害、瘟疫等天灾人祸,使川蜀地区人口剧减。到了清朝初期,四川的人口从明朝万历六年的600万人,锐减到不足50万人,所以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又开始大量向四川移民,过程中四川话以内部扩散的形式不断整合扩张,最终形成了区域性语言集团,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四川方言。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术数古籍专卖疤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10 02: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1.jpg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为统称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 ,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依旧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古蜀语与当时的华夏语截然不同,与现今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之后随着秦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蜀,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蜀语。《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中记载:“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同时根据扬雄《方言》中的记载,当时梁益地区的方言与秦晋方言已经较为接近,表明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2.jpg



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蜀语继续得到发展 ,此时的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宋范成大旅居蜀地时在《石湖诗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注中有如下记载:“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从中可以看出蜀与中原语音完全两异。以宋代蜀语为例,首先蜀语韵部与宋代通语比较,韵部的分野或归字不同,如阳声韵寒先部的“言”字读人眞文部、药铎部的“祈”读与屋烛部的“秃”相同等。其次,蜀语介音有合口化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个阳声韵尾相混。同时,蜀语声纽保留了诸如“古无舌上”、“照二归精”等的古音遗迹。此外,声调方面,蜀语在平声字与上去声字归派与通语也有较大不同,如通语音归平声的“青雍句”在蜀语中“青”归人上声,“雍句”归去声。
中古时期,蜀语也拥有大量特有词汇,如“波”(老人)、“偏涷雨”(夏日暴雨)、“百丈”(牵船绳)、“溉”(江边道路)、“块”(坟墓)、“秃”(砍)等其中部分依旧存留于今天的四川话中(如下表所示)。将文献中记录的上古、中古时期蜀语特有词在现今四川话中的存留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右表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文献中收录的巴蜀语特有词汇约有一成保留于今四川话中,同时中古文献中收录的蜀语特有词汇有较为可观的三成得到保留。这表明虽然在近古时期四川地区人口构成发生剧变,但现今四川话依旧与上古及中古时期的蜀语有一定程度的传承关系,中上古蜀语是现今四川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古时期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区有259万户(约1200万人,占南宋全国的23.2%);而到元占领蜀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余12万户(约60万人,占元全国的0.7%),减少了约95%  。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蜀,形成了蜀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蜀”大移民运动。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逐步形成。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蜀话也仍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继续发展,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3.jpg



根据明末清初成书的《蜀语》以及其它文献的记载,明代蜀话音韵上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入声依旧保留,独立成调,但川东、川北地区的入声尾(喉塞音)已经式微。
二、平声未分阴阳,因而明代蜀话中仅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三、[-m]韵尾已经消失,并入[-n]韵尾。这三个特点与此时的官话迥异,首先,依据《中原音韵》记载,北方官话早在元代就已经入声消失,平分阴阳;同时北方官话中[-m]韵尾并未消失,因此蜀话与北方官话并没有同步发展。
另外从词汇上来看,明代蜀话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表现出与南方诸汉语相类似的特点,这表明蜀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汉语而非北方官话的影响。
明末清初,蜀地区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之后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四川人口构成发生剧变。就全川而言,移民运动之后四川土著居民仅占四川总人口的约30%。但是,明末清初战乱中,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当时还有大量川东、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区以及与川南毗邻的滇黔北部地区躲避战乱。
因而,川南地区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数可能较移民仍占优势,其中又以峨眉、乐山、犍为一带为最,从而使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地区依旧得到存留。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刘冠华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10 05: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广填四川,很多人理解为只是两湖两广移民四川,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解读。
张献忠屠川过后,四川遍地悲凉,人烟稀少,虎豹横行。当时四川的人口少到什么程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江南一县人数,可抵全川人口。
清政府为了刺激向四川移民,重新恢复天府之国的美誉,制定了一整套的鼓励措施,减免租税,先后动员了全国十三省青年劳力,向四川移民。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百年,先后向四川移民100多万。其中两湖两广移民,只占移民总数的大约37%,还有百分之六十几的人,是其余9省的人士。
当时进入四川的道路非常困难,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四川移民的大部队,大多数是经三峡水道先入重庆,然后,把重庆作为集散地,再向四川分发的。
另外的两条主路,一个是川北剑门关进入的甘肃陕西的移民,另外一条线是借贵州进入四川的。
正因为移民涉及十几个省的人士,所以,四川话实际上是多种方言演变来的,它还是属于北方官话系统,但已经做了很大的更改,以适应四川的习俗。
湖广填四川,是当时中国用移民的方式,开发因暴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地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至于近代史中的闯关东,就是现代版的移民史了。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1.jpg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2.jpg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3.jpg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xinting_6ym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10 05: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话的形成依据有哪些呢?特作解答,谨供参考:
一、避乱入蜀,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一部分经三峡逃亡入蜀成为客居。当时的湖广是指湖北、湖南、广西,故语言大多是湖广话。
二、义军入川,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15年——当时的“农民政权”,入川部下大多是湖北人。交流语言也是用湖广话。
三、避祸入川,红巾军为躲避明朝官兵捕杀之祸,从湖广地区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大多也是湖广话。
四、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忠入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大部分是安徽人,留居四川,说的仍是湖广话。
五、明末清初期,期廷动员入蜀的移民大多来自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等地为多,以湖广人为最多。盛行用湖广话交流。现今很多姓氏先人都来自广东梅县、长乐县、湖北麻城、孝感等地迁徙而来,交流都统用湖广话(客家话除外)。
早在六百年前,四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广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广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的四川(官话)话体系。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1.jpg 原四川话是没有标准音的。后来代表四川话的成都话为公认的标准的四川官话。四川官话地域很广,这便是四川话这一大方言的形成由来。另外成都话以川剧、四川曲艺包括评书等的语音为标准音。四川话能广泛流传至今是因为互通度高、与国内南北各地方交流无任何障碍、与北方语系相似(湖广话也属北方语系),能很好沟通。故流传至今仍能广泛传承。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2.jpg 综上所述,四川话又称巴蜀话,又称西南官话,是由明以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话包括下江话(嘉陵江、三峡地区)和来自湖广(湖北、湖南、广西)以及广东、江西等地的大批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形成。四川话以风趣、幽默、机灵、麻利为其独有的韵味。四川话现已幅射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广西等地,交流都十分融合,地方方言也十分相似。
四川话地方方言很多,举例以飡读者:如解手、咋个、洗白、字墨、瓜娃子、装疯迷窍、脱不了手、遭起、龙门阵、娃儿、耙耳朵、雄起、巴适、不摆了、扎起、相因、嚼牙巴、扯把子、宝气、背时、茅斯、切猫、丁丁猫、抓子嘛、大脑壳、孩子(鞋子)、冲壳子、虾子、棒老二、搓一顿、电棒、洋马、没脚海等等,不胜枚举。凡外省人听到这些四川方言会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脑壳!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3.jpg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为你咨询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赞评,未经允许,不得搬袭。【本图片来自网络,首先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素色流年783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10 08: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依据,有些湖广人“夸张”而已。
零星散落迁来的屈指可数就能夸大为“”,而且还把湖广自身的方言“填”丢了。
我们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官话分支
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的诸侯秦国就纳入了疆域,历经汉朝刘邦经营、三国时期刘关张等北方集团的经营……所以才是北方语系。
而湖广(明朝清朝的湖广指湖北湖南)是赣语、湘语……百越音为主,和四川话格格不入,不互通。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w1.jpg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贰十岁装成熟装s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10 09: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发生的年代。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四川方言的来历: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
三是避祸入川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123456879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10 12: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献忠到底有冇收拾四川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历史书上话当年清朝初年四川人不是比张献忠收拾就系比满洲人收拾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俺乃小潜mg  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22-6-10 13: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广填四川,从四川话的蔓延或寻根来说,我感觉湖南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因为我是骑着自行车一圈一圈蹬出来的,特别是郴州话对四川话的涵盖最宽泛。
自打我天南海北的骑行,说起来已有七八个年头,从四川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出骑过,对四川话蔓延到相邻各省区的状况深有感触。
第一次长途骑行,就是直奔陕西的华山。
俺骑行从108国道棋盘关入陕,在秦岭以南,也就是未翻土地岭到板房子乡之前,听到的话,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与当地人说话,感觉就是正宗的四川话,我也用四川话和他们对白,都是毫无违和感。
回程走的210国道,在秦岭北坡听到的都还是一口陕西话,翻过牛背梁到广货街后,感觉又是一口川话迎面袭来,用川话相互对白同样哧溜。此后,一路用川话拉伸到镇巴,这里的四川话又软又糯。进入达州的万源后,反而觉得万源的川话相比秦岭以南的话还要硬一些。
往西从213国道进入川西北藏区,这里的藏族同胞只要开口说汉话,那一定是标准的成都口音,甘肃的玛曲、碌曲、迭部与四川相邻的地区,不仅是汉藏混杂区域,即使是纯正的藏族同胞开口说汉话,也是四川口音。青海果洛州的大部分地区受四川话的影响也很普遍,像久治不仅满眼川货,更是满耳川话。至于进藏的317和318国道沿线,只要你能够讲四川话,沟通完全不成问题。毕竟西藏也属大西南版块,流行西南官话没毛病。
贵州方向,第一次,我是从川南的古蔺经贵州的仁怀遵义进入贵州,然后从独山出贵州进入广西。第二次,也是从川南古蔺经贵州仁怀遵义湄潭石阡江口,然后从铜仁进的湖南。
可以这样说,贵州全境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四川话全境通行,而且贵阳的四川话最为标准,听着就是地道的成都口音,或者说成都话听着就是地道的贵阳口音,要不就是成都贵阳两座城市引领了西南官话的正源。
广西方面,靠近贵州独山的南丹,当地人开口完全说的是四川话,当年从那里过的时候,物价真是便宜啊,住宿15块钱一个标间,十来块钱就面啊肉的吃得饱饱的,南丹山清水秀,风景又好,好想就在那里住下来,从此不再奔波流浪了。
云南方向,我是从四川凉山州的会理经皎平渡进入云南的,由北到南直抵文山州,除了少数民族,听到的汉话均为四川话,特别是这里的农村小乡村场听到的四川话,和川南口音差不多,让人听了格外亲切。我就这样操着一口川南话到了富宁,没想到幸福来得快,也结束得快,出富宁城过了一条河,翻上一道山坳,就是广西区的那坡地界,也就二三十公里,再讲四川话就根本讲不通了。我不免有些疑惑,难道富宁人和那坡人没来往,或者来往了却是鸡同鸭讲?
从黔东的铜仁进入湖南的凤凰,凤凰话听着完全是四川话,毫无违和感,应该说整个湘西都说的是四川话吧,在快要靠近凤凰南长城的直路上,亲眼目睹一辆轿车莫名其妙的一个倒拐,突然撞向路边的田坎,烟尘中跑出两个女的,其中一个捂着胳膊气吼吼地说,啷个子开的嘛,把老子抖安逸了。
此次从贵州入湘,到韶山打了一转后,折返从张家界经龙山进入鄂西的来凤咸丰,四川话一路畅行无阻,连方言土语大家都懂,此后,从咸丰经黔江涪陵重庆返回四川。
川东方向,这一次我是骑行南方九省,从江西进入湖南,又从湖南的岳阳进入湖北的宜昌,宜昌人说话已经是一口四川腔了,至于秭归巴东一带,已经是浓浓的川味川腔了。当然,由于重庆直辖并和四川有口水仗的缘故,宜昌以上的长江段,已经很少听谁叫它川江,说是叫渝江吧,也没有写入正式文件。
不过站在重庆的角度来说,把湘西和鄂西说的话再叫做四川话,重庆人心里还是有点儿疙瘩,毕竟湘西和鄂西与四川已经不搭界了,要是能叫做渝话,可能重庆人心里要释然一点。
四川话在西南、西北或川东的蔓延。说起来,要不就是同属西南版块,要不就是地域相邻,或者有交通要道牵引,只是影响深远或宽窄的问题,没什么好奇怪,但湖南的郴州却有点奇葩了。
郴州这座城市与四川八不挨,跨省隔州的,中间隔着怀化、邵阳、永州等湖南城市,与广东的韶关紧邻,根本触摸不到四川话蔓延的路径,但是奇了怪了,郴州人开口说话却是满满的四川味儿,郴州妹子到了重庆,人家说她说的话是重庆话,到了成都又说她说的话是成都话,到了川南还有人会说她说的是川南话,因为郴州话把到哪里去一样说成“到哪里克”,同样把有点傻呆的人叫“宝气”、“憨包”。
哎,会郴州话就畅行大西南,就这么霸气。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59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 联系我们
  • 邮箱:928283588#qq.com(请把#改成@)
  • 唯一官方网址:Esanxia.com
  • QQ客服:928283588
  • 宜昌三峡论坛网站会员QQ群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9点至晚上24点)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QQ|网站地图|Archiver|小黑屋|三峡论坛 ( 桂B2-20230358.桂ICP备2023000524号.桂网文(2023)0928-250号.广播电视节目许可:(桂南)字第0011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7 11:40 , Processed in 0.14235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