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论坛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0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什么症状开始服药?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就诊?阳了一次还会不会再阳?有答案了

[复制链接]
1101 0
“你阳了吗”再次冲上热搜第一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702207848583561217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
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吃药,就在家里休息,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好的身体状态,就可以了。
如果症状比较轻,多休息、多喝水、不吃药,问题不大也能自愈。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那就没必要死扛着,休息不好,会影响疾病恢复,现在很多非处方的缓解症状的药,也非常安全,没有必要回避。

阳性感染者应从哪天开始吃药?

李侗曾表示,吃药主要是缓解症状。一般从第二天,患者最难受时开始吃药,或当患者觉得症状影响休息、睡眠时,就可以吃一些缓解症状的药。太早吃药起不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新冠典型症状及对症常用药物参考

根据专家临床经验,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病程为7天左右。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等。从发病第1天到第7天,可能要经历哪些症状过程?↓↓

家里有人感染,一老一小怎么办?
李侗曾介绍,如家有老人、小孩或基础疾病较重的人,要注意保护。患者可前往方舱或找其他居住地隔离,其次是尝试把老人、孩子隔离到其他地方居住。
如只能在家中隔离,患者需要找一个单独、能通风的房间,尽量减少和家人接触。如必须接触,尽量保持两米以上距离,双方都佩戴口罩。家里需要经常通风、适当消毒,尤其是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地方,要及时用84消毒液或酒精擦拭,避免其他人接触到。
居家期间出现什么症状需要去医院就诊?
李侗曾表示,青壮年一般高烧阶段不超过3天,到第4、第5天会明显好转。如到第4、第5天仍高烧,且没有缓解趋势,建议前往医院就诊。此外,发病之后患者出现胸闷、憋气、意识模糊等情况也要及时就诊。

60岁到80岁的患者,主要看基础疾病是否稳定,如比较稳定可先在家观察。如基础疾病不稳定,或有明显的心脏、肺脏、肝肾功能异常,需尽早就医。8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基础疾病不稳定的老年人,最好在感染后就前往医院让医生评估。

“早阳早好”?

专家:奥密克戎更易导致再感染

近期,有网络传言称感染一次新冠病毒相当于就打了一次疫苗,甚至有人表示“早阳早好”。

那么,这种言论成立吗?

李侗曾告诉记者,尽管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一定时间内会获得针对该毒株的免疫力,但并不代表不会再次感染。

李侗曾介绍,确实有些传染病得过一次轻易不会再得,如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甲肝等。原因与这些病原微生物特性有关,感染后,身体会利用之前形成的免疫机制进行自我防护。

不过,新冠病毒是属于另一种,感染一次并不能终生免疫。具有类似的特点还有流感,由于病毒型别多、变异快,容易从人体免疫机制中发生逃逸。这也是流感疫苗为何每年都要接种,因为重复感染的概率很大。

李侗曾特别提醒,同为新冠病毒,不同的毒株导致感染多次的能力也有强弱之分。与德尔塔及之前的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更容易导致再感染。此外,反复感染依然有一定重症风险,会传染给家中老人、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

“尽量让自己和身边人晚感染、少感染。”李侗曾表示,即使曾经感染,也还是要做好防护,且感染后再接种疫苗也有必要。

扩散!分享给身边亲友!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宜昌三峡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宜昌三峡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70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 联系我们
  • 邮箱:928283588#qq.com(请把#改成@)
  • 唯一官方网址:Esanxia.com
  • QQ客服:928283588
  • 宜昌三峡论坛网站会员QQ群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早上9点至晚上24点)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QQ|网站地图|Archiver|小黑屋|三峡论坛 ( 桂B2-20230358.桂ICP备2023000524号.桂网文(2023)0928-250号.广播电视节目许可:(桂南)字第0011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08:19 , Processed in 0.03869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