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2年发布的一份重磅报告。
报告的名字有点长,叫作《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为什么说它重磅?
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常不会轻易发布报告,在成立的这75年里,每当社会转型处于关键时期,才会有重磅报告问世,促使全球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教育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比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这些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通过报告发布的。
也就是说,只要是教育工作者,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了,一定要赶紧跟上,其中传达的理念非常重要。
那么,2022年发布的这份重磅报告又传递出怎样的重要理念呢?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关键词:团结和合作。
团结是必备品格,合作是关键能力。
报告提出,教育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挑战,只有培育由团结和合作构成的核心素养,才能让每个人更好地生存于不确定的未来世界。
为什么会在今天,这么强调团结和合作?这样的核心素养,又该怎么培育呢?
我们先回忆一下,从小到大我们的学习是不是由一场场考试组成的,小测验、月考、期中期末考,考完之后呢,还要按照学号排序、按分数排名。校园里无处不在的你追我赶,班级卫生流动红旗、三好学生评选,甚至连运动会入场式也要分出胜负。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整个世界充斥着竞争,只有赢过他人,才能有立足之地。
这就是工业社会的特征,靠竞争产生外部动力,看起来效率很高,但必然带来对人力资源的不均衡开采。
多少人的潜能在这样的竞争规则中被埋没,更重要的是除了提高分数以外,学生并不知道学习对生活的意义,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
教育不是孤岛,它关乎着人类命运的走向。
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份报告才会发出呼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工业时代的竞争逻辑要发生根本转变,从竞争中产生外动力,必须转向在合作中激发内驱力。
教育目标正在回归“人之为人”的今天,需要我们不仅能唤醒每一个个体的潜能优势,还要组成的团队去拥抱挑战,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才能看见意义,进而产生积极的内动力。
这么看来,合作能力至关重要,它是通往未来世界的关键能力。
那这种能力究竟该怎么培养呢?
合作是关键能力
以前,学校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小组学习。老师上课时,把课桌前后左右一组合,就形成了围坐的小组。然后布置一个任务,比如一起摆一摆几何图形,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文章怎么分段的,或者四五个人一起做一个串联并联的实验,看看灯泡怎么发亮的等等。
很遗憾,这看起来是在一起完成任务,其实并没有产生合作。
为什么?因为这里常常会有三个非常要害的问题没法解决:
第一,小组合作的贡献度参差不齐,可以说基本上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在起主导作用;
第二,小组不是自愿组合起来的,有些人际关系的矛盾已经存在,有些性格脾气并不合拍,这样自然会影响效果;
第三,过程中会浪费很多时间,比如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在聊天,做无关紧要的事情;
因此,这样的小组合作,反而非常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培养,时间长了,还容易形成配合老师教学的“假装学习”。
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目前全球的最新进展非常一致,就是把小组学习,转变为用团队产品来驱动的项目式学习。
在芬兰的School21学校,学生们真的要造出一条小木船出来,划到小河的对岸去接低年级小朋友上学。学校专门搭建了演播室,让学生邀请不同行业的优秀从业者,进行访谈直播,学生们就得去找合适的访谈对象,还要准备好内容框架,等等。
这些都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以团队为单位,最终检验成果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这样一来,自然不能是假装学习,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完成任务,就成了学生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还有北京未来城学校。
冬天到了,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走进有暖气的教室,就得脱去外套,但教室里并没有衣架可以挂,怎么办?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利用校园里的一些废弃PVC管准备制作班级衣架。而且,不是给自己一间教室做衣架,还可以把自制衣架卖出去,卖给别的需要的班级。
这个学习任务是不是就特别来劲?
暂且不说这个任务里含有各个学科的知识,计算承重要用到科学课、数学课知识,把产品推销出去要用到语文课的表达,只是看任务本身,肯定不是一两个人自己就能完成的。
为了做成这个产品,孩子们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当然需要组建自己的团队,要了解别的同学擅长什么,有什么优势;
第二,需要明确共同的目标、各自的分工和相应的权限,孩子们还要签订合作协议,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三,需要规划时间节点,尤其是最重要的前三步该干什么;
第四,需要阶段性听听“顾客”的意见,老师啊,其他班级的同学啊,他们对造型、功能有什么需求;
第五,整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泄气的时候,比如衣架卖不出去的时候,就需要相互鼓劲儿;
最终,产品诞生了,功能良好的衣架卖出去了,团队的凝聚力也更加牢固了。
这样的项目经历,团队在一起战斗而形成的集体荣誉感,才能真正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理解并初步拥有合作能力。
这就是我们说到的合作的重要意义。
再回过头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磅报告中,提到的另一个词,团结。
以前我们提到团结,要么是一种理念,要么是号召一种行为,很少听到把团结作为一种品格。
把团结作为一种品格
对,我们一般说品格,就是说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处境时,做出的行为反应,其中就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
这就是品格。
那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是面对怎样的人生处境,需要团结的品格?
我们可以看一看报告的原文,其中就提出了这样三个理由:
第一,人类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而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却在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二,如果人类继续与世界的其他部分相脱离,那么任何为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努力都将是虚妄且徒劳的;
第三,人类要从根本上重新安排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行为方式,教育最应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这意味着教育需要培育团结的品格,让人类学会与周围的世界相处。
我们发现,这里说的团结,并不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它的前提是创造出一种多样化的生态,让人找到生态中的位置,认识生态中自己与周边的关系,进而使用合作的能力,去共同创造共享共存的世界。
这种品格在不确定的未来世界中变得特别珍贵。
也就是说,什么是团结的品格?
把合作能力放置在多样化生态环境中,去解决真实社会的各种挑战,这样形成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就是团结的品格。
很多人可能还是感觉有点抽象,到底团结的品格怎么培育呢?
其实,我们是从小小的食物开始的,强调食育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不仅发现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还从一整条生态链的视角来理解食物。
我们倡导让孩子在假期学习中走进自然,学习如何与自然共存;让动物走进校园,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多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拥有同理心,与动物和平共处。
我们还从自身的性别差异中、从虚拟与现实世界中、从师生关系中,充分感知了人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学会相互依存、学会协同共生,才能去抵御各种潜在的和已经呈现的危机。
而所有这些的日积月累,不断沉淀就会形成人类重要的品格——团结。
教育目标,也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回归了。
也许过程中,还会有许多反复和迂回,但是请相信目标的力量,一旦明确,“最艰难的道路,往往最容易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