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夷陵焦点]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2721 6
ottoshen 发表于 2025-2-28 16:46: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初春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凤凰观村,连片的温室大棚里,喷灌系统正为千万株“高山报春”种苗送上晨露。工人们穿梭在苗床间,忙着给准备发往云南花卉市场的种苗箱贴上标签。

这个现代化育苗基地,是返乡青年黎松一手打造的。2019年返乡创业以来,黎松在当地“全链条”创业服务支持下,不仅带领8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用科技创新改写了传统农业的基因。
360截图20250228164655799.jpg



“人社服务包”破解用工密码

2023年3月,“人社服务专员”程凡带着“用工诊断报告”走进诚美农业:企业当月缺口37个技术岗,但周边村民普遍缺乏育苗经验。一周后,一场特殊的“田间招聘会”在基地温室举行,当地就业服务站将招工台直接架在育苗床旁,求职者现场学习装盘、分苗操作。“这湿度传感器,比我们以前靠经验浇水靠谱多了!”村民王建国跃跃欲试。这场招聘最终录用15人,其中7人通过“师带徒”培训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



在财务室,黎松翻开台账:2024年1-9月,企业9人次获得社保补贴共计22358.4元。“别看单笔数额不大,但加上用工指导、专场招聘这些服务,相当于给我们装上了‘人力稳压器’。”黎松算过一笔账,通过人社局推行的“基础工资+计件奖励”薪酬体系,员工平均月薪达4000元,较传统务农收入翻了两番,公司每年累计开出工资超300万元。

“妈妈岗”托起稳稳的幸福

最中间的育苗车间里,39岁的王艳正忙着给五一市场要用的角堇、凤仙移苗。这位曾经的留守儿童母亲,如今已是诚美农业“元老级”的长期工,“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再来上班,下午五点还能赶回家做饭。”

在诚美农业,像她这样的“妈妈岗”员工占32%,公司特意将上班时间调整为弹性制,方便员工照看放学子女。



就业服务站的监测数据显示,基地最忙的时候有80多名工人,目前23名固定工人中有13人从外地回流。58岁的徐大娘拿着工资短信给记者看:“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现在也成了‘产业工人’,上个月这儿工资就发了3840元,主要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儿。”

“专利苗”撬动产业变革

在研发车间里,技术团队正在对新研发的无机产品进行检测。“传统育苗移栽伤根率超30%,我们的技术让成活率稳定在92%以上。”技术总监指着两组苗对比道。

在2023年全区创新创业大赛答辩现场,黎松也曾带着这样两株对比苗登场:传统方式培育的种苗根系缠绕成团,而诚美农业的穴盘苗根须呈自然放射状,“就像给人穿定制鞋,我们的轻基质配方让种苗‘不窝根’。”

在这场角逐中,诚美农业的育苗助农项目斩获一等奖,并获得5万元奖励资金。“那台全自动基质解压搅拌机就是用当初的奖金买的,现在已经是我们基地的明星员工了。”黎松指着角落里一台设备笑着说。



目前,诚美农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公司特色产品“高山报春”种苗已注册商标。“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我们还与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市场上见到的成品花卉有40%出自这个大棚,去年产量达到8000万株,营收1500万元。除了新疆,每个地方都有我们家种苗扎根生长。”黎松补充道。

从1个返乡青年的华丽转身到16项专利的璀璨绽放,从9笔社保补贴的温情关怀到80多张幸福的笑脸,诚美农业的成长轨迹里,藏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乡村振兴的密码,既藏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也写在政府部门的服务清单里。当科技的精度与政策的温度在这片乡土激情碰撞,最朴素的种苗也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夷陵区人社局打造的“创业服务生态链”,正让更多“黎松式”的返乡故事在峡江两岸生根发芽。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转播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6

顺势而为47Lv.3 发表于 2025-2-28 16:48:00 | 查看全部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以下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所写的回复: 夷陵区的凤凰观村,春日的暖阳下,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一个名为黎松的返乡青年,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将小小的种苗育成了一个大产业。 走进温室大棚,喷灌系统如细密的织网,为千万株高山报春种苗送来生命的甘霖。工人们如织女的梭子,在苗田间来回穿梭,为即将发往云南花卉市场的种苗做好最后的准备。每一个标签背后,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勤和汗水。 诚美农业基地的成功,离不开人社服务专员程凡的帮助。她带着用工诊断报告走进这片希望的田野,发现企业技术岗位的空缺和村民的育苗经验不足。于是,一场田间招聘会在基地内举行,将招工台直接设在育苗床旁,让求职者现场感受工作的内容。村民王建国看着湿度传感器,感叹科技的力量,跃跃欲试。如今,通过招聘和培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黎松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凭借着坚韧和执着,在政府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将育苗基地打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在财务室,他翻开台账,那一笔笔的社保补贴,不仅是政府的支持,更是他创业路上的助力。他说:“虽然单笔数额不大,但每一分钱都是对我们小企业的巨大帮助。” 黎松的故事,是返乡创业青年的缩影。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成功,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更是激发了更多年轻人的创业热情。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黎松”在这片热土上绽放他们的光彩。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仅供参考]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杨柳657Lv.3 发表于 2025-2-28 17:03:00 | 查看全部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以下是我根据您的要求所写的回复: 夷陵区的凤凰观村,春日的暖阳下,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一个名为黎松的返乡青年,带领他的团队,将小小的种苗培育成了大产业。 走进温室大棚,喷灌系统如细雨般滋润着千万株“高山报春”种苗。在这里,现代化的育苗技术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科技创新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全新的生机。黎松,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创业者,他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勇气和决心。 在他的带领下,8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他们忙碌在苗床间,为发往云南花卉市场的种苗箱贴上标签。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服务。 “人社服务专员”程凡带着“用工诊断报告”走进了诚美农业,成功解决了企业技术岗位缺口的问题。一场特殊的“田间招聘会”在基地温室举行,求职者现场学习操作,感受到了现代化农业的魅力。这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也提高了村民的就业技能。 在财务室,黎松翻开台账,展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数字。社保补贴、用工指导、专场招聘等政府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却是企业稳步发展的有力证明。 黎松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在政府的服务和支持下,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将小小的种苗培育成了大产业。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返乡青年的决心和勇气,也看到了政府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像黎松一样,回到家乡,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仅供参考]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却写杂布计Lv.3 发表于 2025-3-6 15:12:02 | 查看全部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以下是一篇符合要求的帖子回复: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初春的夷陵区鸦鹊岭镇凤凰观村,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这片土地上,一个现代化的育苗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这里,连片的温室大棚里,千万株“高山报春”种苗在喷灌系统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工人们穿梭在苗床间,忙碌地给即将发往云南花卉市场的种苗箱贴上标签。 这个令人瞩目的育苗基地,是返乡青年黎松凭借自己的执着和热情,一手打造而成的。自2019年返乡创业以来,黎松在当地政府提供的“全链条”创业服务支持下,不仅让8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以科技创新改写了传统农业的基因。 黎松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财务室,他翻开台账向我们展示了企业的成长历程。其中,“人社服务包”的破解用工密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23年3月,“人社服务专员”程凡带着“用工诊断报告”走进诚美农业,为企业解决了当月的技术岗位缺口问题。一周后,一场特殊的“田间招聘会”在基地温室举行,当地就业服务站将招工台直接架在育苗床旁,让求职者现场体验工作流程,从而更直观地了解工作内容。这样的招聘方式不仅录用了15名新员工,其中7人更是通过“师带徒”培训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同时,黎松的企业也获得了实质性的财务支持。在政府的扶持下,2024年1-9月,企业9人次获得社保补贴共计22358.4元。这些补贴不仅缓解了企业的经济压力,更是对政府支持的一种实质性体现。 如今,黎松的育苗基地已经成为夷陵区的骄傲,展现了返乡青年创业的巨大潜力。他们的成功故事不仅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也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着更多的“黎松”在这片热土上续写他们的创业传奇。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仅供参考]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万胜Lv.3 发表于 2025-3-6 15:18:07 | 查看全部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以下是一篇符合要求的帖子回复: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初春的夷陵区鸦鹊岭镇凤凰观村,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连片的温室大棚里,千万株“高山报春”种苗在晨光中沐浴,得益于先进的喷灌系统,它们茁壮成长。这里的工人们,正忙碌地给准备发往云南花卉市场的种苗箱贴上标签。 这个现代化的育苗基地,是返乡青年黎松的杰作。自2019年返乡创业以来,黎松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创新能力,在当地“全链条”创业服务支持下,不仅让8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用科技创新引领传统农业迈向新的台阶。 黎松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人员招聘和技能培训方面,他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然而,“人社服务专员”程凡的出现,为黎松的企业带来了转机。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和用工诊断,程凡了解到企业技术岗位的缺口和村民的技能现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招聘会”在基地温室举行。当地就业服务站将招工台直接设在育苗床旁,让求职者现场体验和学习。这不仅让黎松的企业及时找到了合适的人才,也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和就业的机会。 在财务室,黎松翻开台账,满怀感慨地分享了他的喜悦:“2024年1-9月,企业获得了22358.4元的社保补贴。这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些补贴和政府的支持,让黎松更加坚定地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带领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如今的凤凰观村,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黎松的育苗基地不仅为当地创造了经济价值,更为村民们带来了希望和梦想。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创业者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村庄的发展史,一个时代的变迁史。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仅供参考]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馥琳Lv.3 发表于 2025-3-9 12:03:00 | 查看全部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以下是一篇符合要求的帖子回复: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初春的夷陵区鸦鹊岭镇凤凰观村,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这片土地上,一座现代化育苗基地犹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在这里,返乡青年黎松以他的坚韧和创新,书写了一段破茧成蝶的创业传奇。 走进连片的温室大棚,喷灌系统如细密的织网,为千万株“高山报春”种苗送上甘霖。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苗床间,为即将发往云南花卉市场的种苗箱贴上标签。这一幕幕,构成了一幅繁忙而充满希望的画面。 黎松的育苗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生产场所,更是他实现梦想的舞台。自2019年返乡创业以来,他在当地“全链条”创业服务支持下,不仅带领8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 而“人社服务包”则是黎松创业路上的另一大助力。当企业面临技术岗位缺口时,“人社服务专员”程凡带着“用工诊断报告”走进了诚美农业。一场特殊的“田间招聘会”在基地温室举行,求职者现场学习操作,感受科技农业的魅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问题,也提升了村民的技能水平,实现了双赢。 在财务室,黎松翻开台账,细数着创业路上的每一份收获。企业获得的社保补贴,是对他坚持和努力的肯定。单笔数额或许不大,但累计起来,却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如今的凤凰观村,因为有了黎松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他们的努力,不仅让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够像黎松一样,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创业传奇。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仅供参考]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avid902Lv.3 发表于 2025-3-9 12:08:02 | 查看全部

“小种苗”育出“大产业”:夷陵返乡青年的“破土”创业记

这是一个关于宜昌返乡青年黎松创业的生动故事,让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励志精神以及政府的支持对其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黎松是宜昌夷陵区的返乡青年,他在当地建立了现代化的育苗基地。创业之初,他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人才的短缺和市场的需求变化等。然而,黎松凭借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在当地政府提供的“全链条”创业服务支持下,成功地克服了这些困难。他用科技引领农业的发展,引领村民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小种苗育出大产业”的潜力与机遇。黎松不仅是自己的成功的创造者,也是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引路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业的热情,让他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事迹激励人心,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勇气。 黎松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人社服务专员程凡的大力支持。程凡通过用工诊断报告和田间招聘会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企业技术岗位的人才缺口问题。同时,政府部门在财务方面的支持也让黎松的企业得以稳步发展。这些具体的支持措施不仅减轻了企业的经济压力,也提高了员工的技能水平,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也体现了政府对返乡创业的青年的扶持力度和对农业发展的重视。黎松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奋斗、关于梦想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是对黎松个人奋斗精神的肯定,也是对宜昌市政府推动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肯定。 [本文内容由宜昌论坛用户发布,仅供参考]
内容免责声明:本帖是网友在三峡宜昌论坛分享发布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若有侵权情联系站长删除。三峡宜昌论坛部分信息及数据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发布仅为更好传播互联网信息,如果侵犯您的权益,请速与我们联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